谁遗落的珍珠
郭永仙
我以为那是一颗上帝遗落的珍珠,恰到好处地落在闽江口,成为江海分界线。在漫长的岁月里,不通轮渡,也无桥梁,琅岐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一个唐诗宋词牧歌似的世外天堂。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亭江施工。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内陆山区的人,对大海与岛屿充满了好奇与想象,一次次萌生登岛看看的想法。在一个休息日,与五位战友一起,从亭江乘便车到渡口,然后乘坐轮渡,慢悠悠地与各种车辆、各色人员沐着江海的风,朝琅岐岛驶去……
靠岸,登岛,我们快乐地行走在进岛的泥土路上。眼前的民居与内陆的没什么两样。正是秋收时节,路上都是肩挑稻谷匆匆行走的农民,路边的沟渠有小孩在抓鱼,这种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是今天孩子无法想象的。沿着一条机耕路往前,走着走着,看到了山峰溪流,我们被眼前一片金黄色的稻浪惊呆了!连队曾在福鼎秦屿担负过军农生产任务,农场有一大片围海造地的良田,跟这里非常相似。想不到在这个岛的腹地,也有如此大片的农田。看着一望无边的稻浪,我突然想起毛主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
上世纪90年代战友聚会,我又一次来到琅岐,住在龙鼓度假村。我们来时是冬天,只是风大,却并不显得寒冷。游人很少,沙滩非常干净,纯白纯白的。虽是冬日,山上的绿树依然葱茏,岛上最多的是常绿乔木台湾相思,俗称相思树。住在岛上三日,天天享受琅岐特有的、鲜美的水产,对琅岐的鲟最是难忘。琅岐的鲟生长在淡海水交界处,得天独厚的生长水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鲟。冬季的鲟肉满膏丰,壳薄,用牙齿轻咬即破,无需使用工具。膏淡黄色,肉质雪白细腻,吃起来极其鲜甜。
到了琅岐岛,不能不去朴树林。
走进那片朴树林,首先跳出了“遮天蔽日”这个词,所有的人,都淹没在绿树丛中。行走在芳草萋萋的小路上,非常曼妙。斑斑驳驳的阳光像是一桶当空泼下来的水,从密匝匝的枝叶间漏下。漆黑身躯的朴树,一棵棵形态各异,却是那样柔情万端,似一群舞者,舞出各自的风采;又像是一幅狂草,书写出自己的个性。四百多年的修炼,四百多年阅读岛上的风风雨雨,这些朴树身上的苔藓,写着岁月的古老,也写着一代代琅岐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是飞鸟?是风?是外来的船只?当年如何来到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成了琅岐最美妙的奇观,成了一种集体的神。
琅岐是上帝为福州打造的一个世外桃源。她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闽江口浩淼的烟波间,又像似一颗绿色的星辰,被上苍安在闽江入海口。站立在江海之间,有一种勇立潮头的风姿。假如岛屿能言,一定会说出当年看着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身边扬帆出海的情景,一定会说出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还有那长门与金牌山炮台炮击敌舰的壮举……
我总在想,琅岐的先民是因一种什么机缘,看上了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在此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我们在宗祠一条街上,看到朱、董、江、陈四姓氏宗祠建筑风格各异。走进一座座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祠堂,品读的是不同姓氏一代代人的奋斗与家族史,也是一部部琅岐岛丰富多彩的开拓史。
尽管上个世纪90年代琅岐也有过一次机遇,迎来了度假村、度假区的开发热潮,一度成为度假的天堂。但由于交通的制约,热潮慢慢地降温了,小岛慢慢地回到从前。我想,琅岐就应该保持农耕时代的原生态,成为瓜果飘香的度假圣地。能够在城市近旁保留一块这样的净土,是一种福份,一种享受。周末邀三两好友来此度假休闲,听风的自然絮语,听四起蛙鸣,让人身心清静。
如今,琅岐不再是孤悬一处的岛屿,1997年琅岐大桥诞生,结束了长久依靠轮渡过往的历史;2014年元旦通车的琅岐闽江大桥,再一次升级了琅岐进出岛的速度。快是今天琅岐的福气,慢也是琅岐的福气。快行程,保持着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对接;慢生活,让更多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琅岐体验农耕时代的散慢与闲适。
是明珠,就应让她永远明亮,闪射出天然的光芒……
(本文刊载于《福州日报》2015年8月3日“闽江潮”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