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历时2年多建设的琅岐大桥主桥段终于完成合龙,数十年来“与世隔绝”的琅岐岛终于与母城福州连接在了一起。从这一刻开始,琅岐不再是交通不便的“孤岛”,而是福州母城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闪烁出耀眼的光辉;从这一刻起,福州有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大发展的支点,福州开发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琅岐有了更美好的未来……
为了这一刻的幸福,多少人付青春、洒热血;浸泡在泥泞中,病倒在滂沱的雨夜……但当天堑成为通途的一刻,他们会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值得!
数代人的期盼
琅岐历史可追潮到南北朝,开辟于唐朝,发展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地处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以东的一个美丽小岛,位于闽江入海口处,人口约7万,面积92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本岛,为福建省第四大岛,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田园风光,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
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人无法忽略琅岐,为了发展,1994年7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琅岐岛规划为现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和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1997年12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台办联合批准琅岐岛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示范区;1999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福州市琅岐经济区。
按理说,这本该让琅岐“大富大贵”,可哪怕是拥有了国家级示范区的名号,十几年后的今天,琅岐的经济依旧没有得到提升。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周边地区都已渐渐走入现代化进程,而琅岐全岛却还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绝大多数常住岛民的生活仅靠十分原始的种植蔬果、养殖海鲜维持。
外界不禁疑问,阻碍琅岐发展的症结究竟在哪?
久居琅岐的人们其实比谁都清楚,琅岐拥有大片闲置土地却没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外人不愿意来此投资,几乎所有投资客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理由——交通不便。
几十年来,琅岐岛对外交通只有两个途径:一是经福州长乐猴头屿过闽江南港琅岐大桥,二是经马尾由东岐乘轮渡过闽江北港。1997年8月竣工的闽江南港琅岐大桥设计标准不高,桥面净宽度仅为11米,不利于长乐与琅岐岛间的大流量交通来往,也没有直接连接福州主城。而1979年建成的轮渡,运输量极小,候渡过渡时间长,受风浪气候影响大,机动车出入岛不方便,虽然闽江南港琅岐大桥、青洲大桥以及罗长高速公路的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客流,但这个渡口至今仍是福州市区和琅岐之间客流的主要载体。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琅岐错失了几次重大的机遇。据说在80年代,国家在福建选址经济特区时,琅岐也是因为这个理由输给了厦门。90年代东南汽车城也没能落户琅岐,当福州市委市政府计划将琅岐作为福州第二个金山区开发时,由于交通问题也被迫搁浅……这样的事例在琅岐数不胜数。
据说8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到福建考察特区选址时,登上琅岐岛,留下了“荒滩孤岛”的评价。交通闭塞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得琅岐人喘不过气来。
“缺一座与福州母城相连的主桥。”百姓和政府开始渐渐清晰,这才是解决琅岐发展困境的关键,而它亦悬在人们心中多年。1996年,马尾区委区政府开始思考谋划马尾与琅岐岛之间的通道,曾初步规划琅岐过江隧道工程,但因投资较大等原因而搁浅。直到2009年,在福州开发区的不懈努力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这句话被写入了福州市人大报告,同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发琅岐岛,启动琅岐闽江大桥建设,人们终于看到了曙光的来临。
为“圆梦”奔波
琅岐闽江大桥筹建的消息令人们欢欣雀跃,多年来的愿望眼见就要实现,为更好地推进项目,福州开发区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筹备琅岐闽江大桥建设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最为主要内容便是大桥的立项和审批,按其他大桥建设的经验,最少需要一、两年的过程。可两年对琅岐人民来说就像一整个世纪,他们早已等待了太久太久,急切期盼着大桥能早日建成。
为了能早日实现琅岐人民的夙愿,2009年10月4日,当人们还在享受国庆长假的悠闲时,琅岐闽江大桥项目指挥部召开了的第一次会议,那时,会上仅有不到10人的核心队伍。 “全都是门外汉,只知道‘桥’字怎么写,没一个知道桥怎么建,更别说项目的立项审批了。”一位参加会议的干部回忆,“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一年内动工,要知道,这牵涉国家、省市十几个部门,项目论证17项,还有施工招标等,内容实在太多了真是不知道‘门’在哪。”
为了解决“门外汉”的尴尬,会议决定将需要申报审批的内容分类分项列成表格,给每个项目立下完成的时间点,再指派到各个干部身上,专人专项负责,并到其他省市学习考察大桥建设经验。
琅岐经济区党工委副书记、琅岐闽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琅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是平回忆最初跑项目时的经历,仍然很兴奋:“整个经济区谁都没跑过这么大的项目,上至国家发改委、交通部,下至省发改委、省交通厅。不会的就现学,不懂的就去请教,一次不会再学一次,一次不行再跑一趟。”2010年春节假期,整个工作组都没休息,所有人都在准备材料,跑部门。
令人欣慰的是,指挥部的这些干部们没有白忙活,他们的辛劳换来了回报。
2010年5月的一天,时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琅岐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高洪霖带着班子到北京的国家交通部提交琅岐大桥最后的建设方案。当时交通部手头还有6座桥等待批复,大家都以为要等待一段时间,没想到,7月份交通部竟然为了琅岐大桥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短短两个月内大桥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就完成了批复。临走时,交通部的领导告诉他们,“你们的敬业精神我们都看在眼里,是这种精神感动大家。”
也正是这种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让琅岐闽江大桥的审批创造了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琅岐速度”——最终仅仅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立项、工可批复、17项专项论证、施工招投标等工程上马的纷繁程序和前期准备,并成立了琅岐路桥公司,争取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给大桥建设“铺路”
克服了重重困境,琅岐闽江大桥终于走入建设阶段。2010年夏末,一日中午12时,烈日中天,当地几位老者在闽江岸畔,摆上供奉祭品——一只猪头和五盘鲜果,向闽江里的河伯江神祈告建桥平安吉祥。老者的虔诚神情,诠释出琅岐人民对家园大开发大建设的期盼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眼见这一幕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快,要更快!”大桥饱含着多少人的期望,寄托着多少人的憧憬,参与建设的人们发誓要用所有时间、所有智慧,让大桥早一日,哪怕只早一日地矗立在闽江,出现在百姓的面前。
可怎样才能加快建设速度?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工程前期准备上。大桥需要用地,我们就提前征地,需要工地平台,我们就提前搭好平台,不就可以省出几个月的工期来?有了想法,大家便立刻行动了起来。
琅岐大桥横跨闽江,一头在琅岐镇,另一头在亭江镇。大桥建设要征用两镇的大量土地,据统计,琅岐和亭江总计征地面积在1000多亩。
对于两镇来说,征迁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保障人民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拆迁户,同时不影响大桥建设进度。为确保琅岐闽江大桥建设有个统一的地面物征迁补偿标准,干部们深入民居、田间、地头座谈,展开细致的摸底调研工作,充分掌握了地面物实际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正是比较好的分类和科学的调研,让农户们获得了相对的公平,少了争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琅岐全部400亩地块就完成了交地任务。”琅岐经济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依俤认为,有如此快的征迁速度也离不开乡亲们的理解和期盼,琅岐大桥建设就像他们自己家的事,每个人都十分支持。
大桥建设前期,琅岐镇的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到了大桥前期建设中。通往大桥工地的一段田间小道无法通行大型器械车辆,影响大桥建设进度,琅岐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闻之后立即带领着村民,从自家带来工具,将村道平整拓宽,没向政府要一分钱,不仅为建桥节省了资金,而且加快了大桥建设进度。
开发区和琅岐各相关单位也提前谋划,早做安排,在施工队伍尚未进场之前,就完成了琅岐侧江边吹沙填土10多万立方米,平场圈地60多亩,一个偌大的建设工地不久便出现在人们眼前;水、电等设施不失时期到达工地。
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南北两岸施工栈桥提前建成,为主桥全面施工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将大桥工期缩短3个月之多!
“与天斗、与地斗”
2010年9月24日上午10时,在7万琅岐人的见证下、在震天动地的隆隆礼炮声中,琅岐闽江大桥正式宣告动工。
大桥长2675米,主桥长1280米,桥下可通航3万吨级海轮。主桥设计为主跨680米长的双塔等高斜拉桥,主跨长度居世界同类桥梁前10名,由享誉建桥业的中铁大桥局和中交二航局共同担纲施工。
琅岐大桥最为主要建设项目是主桥和引桥,而主桥是双塔高斜拉桥,入水深100米,主塔高223米,属福建同类桥梁第一高塔,可谓“上天入地”。
“高223米的琅岐大桥,桩基是最重要的,偏偏闽江潮汐落差大,不利于水下作业,底部又是花岗岩,硬且厚,还有很大的倾斜,钻孔难于登天。” 16岁便考上西安交大,已有多座大桥建设经验的中铁大桥局主桥总工程师李林林平日沉默寡言,谈到主桥工程时,被太阳晒得黑黑的脸上充满了刚毅:我们是在“与天斗、与地斗”。
吸取前人经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此中铁大桥局请来了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工程师们。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钻孔要求、桩基规格、地理条件都和琅岐大桥十分相似,工程师们给出的意见是,一定要用对设备。为此,大桥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KTY4000全液压动力头钻机施工,将原来“W”底型钻头改变成平底型钻头,保证了成桩质量,加上建设者二班倒的搏命苦干,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主塔墩的钻孔桩施工。2011年9月21日,在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的共同努力下,主塔墩的64根钻孔桩施工于顺利完成。
随后的主塔墩承台施工,清淤、浇筑、吊装,也都不是“简单活”。清淤时,吊箱围堰内腥臭味弥漫在空气中,浑浊的淤泥扬起的花朵溅到大家的脸上、衣服上,身上还搬运着10多斤重的混凝土块;吊装时,每天早起六点就蹲在施工现场,只到晚上下班才能见到人影,一天忙碌15、1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像水泥浇筑这样的工序,是不能间断的,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我常和他们说,就是天上下刀子,都不能停。”负责主桥的项目经理刘传志快人快语,这个河北汉子说起那段日子,心中总感到有些愧疚,“老是觉得亏待了手下,亏待了工人们,他们背井离乡,我应该对他们更好些。”为此,刘传志常常买了水果和烟酒到工地犒劳大伙,遇到心中不痛快的工友,也会到宿舍谈心聊天,解除他们的忧虑。
日子一天天过去,2012年1月7日上午,机器轰鸣,工人在寒冷的天气中加紧施工,经过工人39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琅岐闽江大桥Ⅱ标段4号主塔墩塔座浇筑完工,提前半月露出水面,顺利转向塔柱施工阶段。同年10月份,琅岐闽江大桥工地再次传出喜讯:经过建设者昼夜连续施工,琅岐闽江大桥3、4号主塔墩塔柱混凝土浇筑总高度均达到186米,超过目前福州市最高的青洲大桥175米高的主塔墩高度11米,刷新了福州市桥梁一项新纪录。
主桥进展顺利的同时,南(琅岐)、北(亭江)两岸引桥工地上,多台塔吊、履带吊、车轮吊机臂杆高耸云天,运转频繁。
引桥是琅岐闽江大桥建设中除主桥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2012年8月初至8月底,琅岐侧岸上第一跨连续梁首次混凝土顺利成功浇筑。在全桥主战场率先打响了连续梁浇筑施工的第一炮。
但好事多磨,引桥的施工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劣,进度缓慢。
“刚到工地,上级领导指示,我们要在2013年2月前完成岸上引桥的11跨(桥孔)45米现胶梁任务。”二工区项目经理李继有是2012年8月加入大桥的建设队伍中的“新人”,接手引桥工程时,45米现胶梁已完成了第一跨,但这一跨就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
为了能在剩下的6个月时间里完成计划,被誉为“足智多谋”的李继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技改创新中,白天上工地,晚上看图纸。有时候,观察工人们绑扎钢筋的工序一看就是一天。在两个多月的细心观察和苦思冥想后,李继有创新实施了提前插入法等施工办法,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由30天建一个跨的时间进度,变为10天建一个跨。2012年11月至次年1月,三个月的时间,该项目共施工45米现胶梁8跨,比原来整整快了三倍。
在大桥工地上,类似李继有这样有冲劲、有办法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大多是80后一代,来自五湖四海,正是这批优秀的新生大桥人让这座跨越闽江的飞虹以更快的速度生长。
一桥飞架 天堑化通途
6月19日上午9时30分,闽江口宽阔的江面上,在一段长12米、宽30.5米、重达165吨的钢箱梁合龙口,最后一道焊缝的焊接完成,琅岐闽江大桥主桥钢箱梁顺利实现了合龙。
鞭炮声中,工友们欢呼雀跃,参建人员充满骄傲地注目着高耸的大桥,礼花直冲云霄又落下身旁,在这样的时刻,他们的感触无以言表。
“总算是合龙了,将来我们这些参与建设的人们乘车飞驰在桥面上,心中一定是不平静的,有回忆,有自豪。”高洪霖感慨。
桥面上,看着合龙的大桥,刘传志有些激动,“苦过,付出过,怎么可能不累呢,但是你说能参与如此规模的大桥建设,又有多少建桥人能有这样的经历,那是自豪,是更强烈的骄傲。”刘传志说,大桥虽然合拢了,但没有全线贯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会继续奋战下去,直到大桥全面完工。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对琅岐来说,琅岐闽江大桥的合龙不仅让琅岐人多年的心愿终得实现,更预示着琅岐美好而无限可能的未来。
未来从琅岐闽江大桥驶入琅岐岛,看到的将是一个生态海岛城,海西闽江口滨江临海生态新区。
“琅岐闽江大桥是一座发展之桥、跨越之桥,是开启琅岐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张依 表示,琅岐闽江大桥建成后,打破了琅岐发展的瓶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可直接通过该桥进入琅岐,并随着周边路网的进一步完善,福州中心城区至琅岐岛的距离可以缩短到23公里左右,行车时间可缩短至20分钟左右。“别小看这20分钟的车程,它意味着琅岐将开启全面发展的序幕,推动琅岐五大片区的宏伟规划。未来琅岐会被打造成以生活居住、行政文化、商贸金融为中心的琅岐中心综合服务区和以加工制造、生活居住、仓储物流为主的琅岐西北部组团,以绿色科技产业为中心的琅岐东北部绿色产业区和以现代养生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东南部高档度假区,以自然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为标志的南部雁行州组团。”
从张依 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琅岐闽江大桥的意义充满了肯定,“琅岐闽江大桥大大拉近了琅岐与福州中心城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闽江两翼的空间距离,将进一步凸显琅岐在闽江口的区位优势,这对马尾、福州乃至福建都将是一页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