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宁德工作期间,别人一介绍他,常常先说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并说宁德有希望了,习书记可以为我们到北京搞几个大项目了。习近平对此很不以为然。事后他对朋友说:“这种介绍真叫我害怕。其实我从来没有进京要过什么项目。项目要靠地方自己搞。”
本文摘自:《名人后代大追踪第1卷》,作者:孙小金主编,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在厦门市任常务副市长。1988年,他调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年仅36岁。宁德地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但这里的干部作风却极其不正。战争年代的那种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如今变成了油水关系(油浮深,水沉下)甚至是水火关系,不正之风已经像瘟疫一样侵蚀着党的机体。习近平到任后决定因势施政,以此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下午伊始,他通过明查暗访,发现从1982年以来,全地区有7392名干部大建私房,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达242人,科级以上干部1399人,分别占这两级干部的49%和46%,占地多的一户达300平方米,耗资达10万元之巨,建房标准与其收入状况严重不符,这是一组与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反差强烈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在习近平莅任前,宁德地委也为此进行过几次查处,但都是虎头蛇尾,蜻蜓点水。这种不正之风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每次查处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一阵建房风的更大蔓延。习近平认为,不能容忍邪不压正的状况持续下去了。他建立了层层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并明确规定,“凡涉及正处级以下的干部,由地委直接立案查处;副处级干部由各县(市)或地直各口负责查处,科级以下干部,由各单位负责查处。土地、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各负其责,分别对土地审批、‘三材’及基金来源进行清查。”同时,习近平也敢于碰硬,敢攻难点,大刀阔斧,终于使这种不正之风敛迹遁影。当那些十几、几十年的无房户、缺房户搬进别人退出的公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没有中央惩治腐败的大气候,没有地委领导的坚决清查的决心和得力措施,我们这些人也许到退休,到死,还住不上公房呢。”是啊,一个领导者,如果真正用他的心和行动,代表人民在一个位置上说话的时候,一个政权和人民至今的距离便往往会神奇地消失了。后来《人民日报》以《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为题报导了此事,从而使习近平在宁德的这一举动闻名全国。
有人说习近平这样干是依靠了他父亲和“伯伯、叔叔”们的背景。的确,这样的背景可能使习近平不致“怯阵”,但更重要的是习近平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曾有记者问他:“您走仕途之路,与您的家庭背景有关系吗?”习近平回答说:“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也不能说我是靠老子吃饭的人。应该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干部选拔制度,领导者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容易被提拔使用。先要告诉你们,我最初当‘官’是村里的书记,当时我父亲的问题还未被平反呢。”在宁德工作期间,别人一介绍他,常常先说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并说宁德有希望了,习书记可以为我们到北京搞几个大项目了。习近平对此很不以为然。事后他对朋友说:“这种介绍真叫我害怕。其实我从来没有进京要过什么项目。项目要靠地方自己搞。”1990年5月,习近平在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
乘长风破万里浪。他既勇于任事,又善于擘划新猷,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里大展雄才,一领风骚。这样的领导干部怎能不令老百姓心悦诚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