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到2020年,把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海西宜居宜业新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综合排名在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中晋升到中等水平……
10月26日下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3820”工程实施20周年座谈会,回顾总结20年来福州开发区走过的奋斗历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期抓住马尾新城发展的机遇,科学谋划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实现开发区二次腾飞,提出再创辉煌设想。
据了解,去年,开发区全区实现GDP达277.9亿元,增长13.1%;工业总产值704.39亿元,增长16.1%;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21.68亿元,增长12.9%;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成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小老虎”
26日下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套班子领导以及在开发区成长起来的领导、离退休老领导代表、福州开发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企业界人士等近100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的老领导纷纷发言。他们表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的一个重要区域,见证了福州改革开放、跨越崛起、奋力腾飞的过程。
“昔日开发区是马尾一个小村,靠一部吉普车和一部电话,从吹沙造地起家的。”83岁的马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杜进兴回忆20年前开发区建设情况时说。
据介绍,1992年,正是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马尾区开始实行“两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年头。“3820”工程实施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开发区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时期。20年前,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着眼当年、苦干3年、奋斗8年的“138”发展战略构想,强调将以一流的经济实力,成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中的一只“小老虎”,力争提早10年实现“3820”工程的目标。
2000年,开发区在全市提前10年率先完成了地区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1990年GDP为6.01亿元,2000年GDP为70.25亿元)。
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市前列
会议强调,“3820”工程成就斐然,经验启示弥足珍贵,开发区历任领导班子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福州市如期实现“3820”工程的宏伟设想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和2009年,开发区GDP相继突破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10年,开发区GDP达232.08亿元,是1990年的38.6倍,年均增长18.4%,高出同期全国、全省、全市的增速;工业总产值594.88亿元,是1990年的84.2倍,年均增长28.2%,在各县(市)区中排第一位。可以说,20年来,开发区经济增长是福州各县(市)区最快的区域。
这20年中,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总部经济和上市公司加快集聚,引进了28家跨国公司、30家企业总部,培育了18家上市公司。
此外,开发区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1990年以来,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043项,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出口总额147.78亿美元;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36项,实际利用台资10.59亿美元,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二次腾飞目标确定
在今后的工作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弘扬“3820”工程“滴水穿石”和“马上就干”精神,抓住建设马尾新城、发展新兴产业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实现开发区二次腾飞。
开发区提出了新的设想:到2020年,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海西宜居宜业新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综合排名在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中晋升到中等水平。
开发区发展规划将纳入马尾新城总体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争取将开发区范围扩大到琅岐全岛,在琅岐岛东北部实施围海造地工程,推进以福州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开发区内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的政策叠加和整合提升,形成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此外,开发区将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路网码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马尾大桥、琅岐闽江大桥、琅岐环岛路、东绕城高速公路琅岐段、沈海高速亭江互通等对外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发展福州母城到开发区的城市公共交通,争取福州轨道交通线延伸至马尾,提升开发区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围绕“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经济、生态旅游、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做大做强资本市场“马尾板块”,承载福州海洋经济核心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福州新城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