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逻辑:
328米是“和中央保持一致”
靠“高个”建筑来刺激旅游,这在华西并不是第一次,其50年的发展史中更是绕不开不断长高的个头。
1961年,华西建村,33岁的吴仁宝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当年集体资产只有2.5万元,欠债1.5万元,是个穷困落魄的小村庄。1969年开始,吴仁宝开始偷偷组织村里建起了五金加工厂,到改革开放前夕,已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布后,吴仁宝决定动员一切资金,大举发展企业经济,将当时已有的38个企业合并成立了江苏华西实业总公司,并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年后,该实体变更为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该村开始以公司的姿态发展经济。1999年华西集团在深圳上市,成为证券上市第一村,后又成为在国外建厂第一村……目前,该村已拥有12家大公司,集体资产超160亿元。
随着口袋的日渐丰满,华西的“地标”也开始不断蹿个。1978年,在大家还住平房的时候,华西村就建起了江阴地区第一座5层高的学校大楼,是当时江阴最高的建筑。1996年,“似楼非楼、似塔非塔”的华西金塔落成,塔分7级17层,高98米,登高可俯瞰江阴,成为华西最为人所知的地标。
吴协恩认为,建楼是结合村的发展来看的,1996年老书记投资1亿多建金塔时,并没有这么多资金,也没有这么多游客,当时也是争议一片,但后来事实证明金塔作为地标对华西旅游的拉动作用。因此,2006年,在筹建新高楼之际,村里本来也有一些反对声,但吴协恩的建议却很快得到了老书记的力挺,该计划随后变得畅通无阻。
“建大楼也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增地’。”吴协恩表示,小华西面积0.96平方公里,可用面积仅800余亩,现大楼就可增加近400亩用地面积,相当于小半个小华西。
300多米的新高楼不仅代表了江阴、无锡乃至苏南的高度,也被认为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不少地方“村官”近年来更是直言华西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但华西村显然有自己的发展逻辑。
“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因为北京最高楼328米,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毫不讳言。
发展之道:
从未“走偏”的家族路
在外界看来,吴仁宝深谙“眼球经济”之道,无论是华西金塔还是如今的高楼。在他的主持下,华西村的“红色路线”十分明显:老华西的民族大团结广场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塑像十分起眼;离中心村不远处的“世界公园”山上便是仿造的“万米长城”和“天安门”。最让网友津津乐道的是,他给4个儿子分别取名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堪称意味深长”。
但老书记认为,他带着华西村富裕,靠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尽管很痛恨形式主义,但有时觉得形式还有点用。”吴仁宝觉得,“这形式主义能对付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比较喜欢形式主义。”
吴协恩回忆,父亲对付“上头”很有一套,1969年开始在村里偷偷办小五金厂时,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之后,立马带着村民转身进工厂。
如今,虽然退居二线,但无论是各种重大事件的决策,还是每天在村里给慕名而来的游客、取经者所作的报告会上,几乎总有老书记的影子。而吴的子孙,更是无所不在。从华西村党史馆内的照片墙上可以看出,吴仁宝一家三代人几乎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对于自己的后人“接任”,吴仁宝相当满意。上月中旬,老书记在总结用人知得失大会上称,吴协恩、吴协东、吴协德三名同志,“最为突出,堪称楷模”。
“现在,不但第一代、第二代证明是成功的,就是第三代也已经成熟。”吴仁宝说,他在任期间一路由“看当家”、“跟当家”到“自当家”走来;退位之后的9年,又从“帮手”到“助手”,到“松手”,2010-2013这3年,会正式“放手”,但希望能够争取再观察10年,从而保证华西健康100年,“让未来的华西真正走向世界”。
在8日的村庆开幕式上,华西村邀请了中央和各部委的领导98人、江苏省新老领导95人、各地级市领导208人等出席,村里老中青几代领导班子成员则分别登台亮相向领导嘉宾致敬。
能够持续50年保持“红色”,不但屹立不倒,还越做越大,吴仁宝让外界十分感慨。过去的60多年里,新中国不少“明星村官”的结局都令人不胜感慨,如大寨的陈永贵、大邱庄的禹作敏。
如今,在华西村党史馆中,一辆赭色的老式卡迪拉克颇为引人注目。那是20多年前,禹作敏送给吴仁宝的礼物。彼时,华西视大邱庄为“老大哥”。但禹作敏出事被捕后,大邱庄一度辉煌不再。吴仁宝再次意识到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敢于革自己的命”。
“我们是不同的时期,路都没走偏,可以不断壮大华西的经济实体。”在吴协恩看来,老书记观念很开放,“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个主义灵活运用得非常好,不守旧,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变化。
矛盾初显:
华西扩容带来“维稳”隐忧
在展示“高度”的背后,一些“矛盾”也开始显现。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但合并后,除一些基本福利外,周边村民并不能和中心村村民“平等”分享华西村的发展成果,一度引发不满。
在部分周边村居民看来,中心村的共约2000村民拥有股份,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周边村有村民因华西村发展而遭遇拆迁,却买不起房;有村干部认为“一分五统”使得周边村丧失了土地资源,制约了发展经济的动力。直至高楼建成之际,周边村仍有村民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有这个钱,还不如提高大家的福利。
但在很多华西中心村村民看来,自己当初也是苦出来的,新村民要是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同样很不公平。
在互指不公的僵持下,大华西村已出现了财富悬殊的社会分层——最上层的是中心村村民,年入数以百万或千万元计;中间是新村民,或打工或找机会“发家致富”;最底层的是外来打工者,租房或住集体宿舍,月入数千元不等。
“这里收入其实并没有比外面高多少,但总体上算还可以了。”一位在华西某公司打工近10年的员工说,老书记也曾放开接纳过外来人才,待遇、分红什么的都跟老华西人一样,但这种机会非常少,“除非(工作能力)特别突出”。
或许正是由于分层明显,有中心村的负责人认为现在周边村有些员工“不好管”、“不听话”,“有的甚至连他们村书记都敢打”。
对于扩容后带来的冲突,吴协恩显然很清楚。
“华西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新问题,就是稳定。”吴协恩表示,大华西没有了教育的延续性,有部分并进来的村民希望吃大锅饭,矛盾增多。“共同富裕要一步到位不现实,在满足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要富还得靠自己,要循序渐进地来。”吴协恩强调,“共富”不是“均富”,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
突破困局:
“新农村”谋变“新市城”
目前,在很多论坛上,不少网友仍在从经济、科学、规划等方面审视着华西村摩天大楼。甚至有评论认为,造摩天大楼不仅是华西村的虚荣心理作祟,更代表着“先富起来”的村庄已走进农村城镇化的茫然困局。
据吴协恩介绍,建高楼是华西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不仅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且他有意吸引世界各地公司办事处、期货营业部等高端商务公司入驻酒店,甚至可以拨出一部分公寓来吸引优秀人才。吴协恩对早报记者说,“希望大家给这座大楼时间,看看今后的效益究竟如何,我认为当初的决策是对的。”
在建高楼的背后,除了促进产业转型之外,这位被誉为“华西动车提速第一人”的掌门人可能还有其他计划。
“现在大家有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农村就应该与城里不同,不能建高楼、不能收门票,这是对农村陈旧的概念,是种要将城市与农村严格区别开的心态。”吴协恩对于“误解”也有不满,“在城里陌生人进某个单位要登记就很正常,在华西进厂要登记就说我军事化管理!这其实是规范!建高楼算得上是‘农村城市化’。”
与高楼的备受瞩目相比,另一个被“淹没”的讯息是,去年吴协恩连任后,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已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并在现有“环保分局”的基础上,成立规划、旅游、教育三个分局,同时保障华西体制、机制、班子“三制”不变。据规划,华西新市村将在新10年里投资200亿元用于民生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村庄里的都市”。
尽管在称谓上改为“市+村”的形式,但华西的管理方式早已由村庄向城市转变;机构设置亦然,无论是派出所还是规划分局等,都非传统农村具备的;其“村庄建设”显然更侧重于“市”而非“村”。早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华西“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就是建设新市——即根据大华西“西南建工贸钱庄,东北建六畜粮仓,中间建人家天堂”的格局,把中心村和一至五村这块“天堂”建好,“完成‘新市村’向‘新市城’的转变”。
外界有观点认为,其实“华西村”早已具备中等城镇的规模,更适合叫“华西城”、“华西市”,甚至有网友调侃,建议老书记早日成立“华西区”。
专家声音:
不代表“新农村”建设方向
上个月,以“新农村、新中国”为主题的华西村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华西村以“中国新农村”的形象再次高调亮相国际舞台。8日的村庆开幕式上,该村更是邀请了美国环球时报,日本朝日新闻、NHK电视台,英国独立报等70多家海外媒体参加。
“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但华西村无法代表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不可能所有农村都会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从大的视野看,的确是要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留下的农民越来越少,越来越专业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农民进城、上楼应由“市场决定、政府服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已基本实现了工商业化,乡村城市化模式较为符合实际,而当地农民也基本脱离农业,并不反对住高楼大厦,但要看这大楼盖在什么地方。
“华西村早已不是村庄了,而是一个新型小城市。”党国英认为,区分城市和农村的标准应该是产业结构,农村是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所生活的地方,城市是非农产业聚集的地方,目前华西村的经济以工业、三产为主,农业占总GDP的比重大概不到1%。“但华西村之所以还叫‘村’,是因为作为城市而言,它又比不上其他地方。”党国英笑称。
“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下,‘小城市’华西村搞一些建筑群无可非议,按说华西村应有‘世界意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这个高楼建在无锡、上海也未尝不可。”党国英认为,在华西村建摩天大楼没有其他问题,或只是管理投资的选择问题,华西村的地理环境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靠建高楼比奢华搞旅游,你拼得过迪拜么?”党国英认为,要成为旅游胜地不一定就是靠高楼,而是要打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吴仁宝先生或许可以在投资上有更好的选择。”
据了解,华西确实已将目光投向外地,目前在江阴外滩拿地,拟建设一栋118层、538米高的新大楼,总投资约60亿元,初步命名为“华西龙”,将超越南京紫峰大厦,成为江苏第一高。巧合的是,北京新任第一高楼“中国尊”刚动工,也将是一栋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地上同样为118层。华西将再一次“与北京保持高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