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正月有“迎神”的传统习俗,虽然迷信的色彩比较浓厚,却也增添不少欢度新春的热烈气氛。
一方水土一方神。旧社会,劳动人民饱尝天灾人祸的蹂躏,无力回天,只能祈求“神明”保境安民,所以琅岐岛每个乡村(境份)都供奉有地头神,如闽琅镇下岐乡供奉“金奇尊王”、上岐乡供奉“昭烈尊王”、衙前乡供奉“通济尊王”,这三乡又共同供奉着“东岳泰山王”。按旧时俗约:农历正月初十日游下岐“金奇尊王”,十一日游上岐“昭烈尊王”,十二日游衙前“金奇尊王”,十三日三乡共游“泰山大王”。“临水夫人”是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三乡也共同供奉着,就相约十八日共游“临水夫人”。琅岐岛其他乡村也都供奉有地头神,也都有游神活动,如金砂乡“安民王、惠民王”;海屿乡“齐天大圣”;吴庄乡“灵石二尊王”;后水乡’白马尊王‘;云龙乡“刘菊尊王”等等。这些乡村的游神活动也都安排在正月十五日前后,所以游神活动是春节后的欢乐喜庆延续。
琅岐各乡的游神场面非常浩大,程序相当复杂,简直形成了独特的海岛“游神文化”。
每王出游前两天夜晚都要先进行“小巡逻”、“大巡逻”。所谓“大小巡逻”,就是清道,先请出大王麾下的“将军”、“总管”、“太子”巡视地方,回避肃静,为大王出驾鸣锣开道。
大王出游前一夜要在庙宇殿堂进行 “离座”和“更衣”仪式,这个仪式很肃穆,也很神秘,宫门紧闭,小孩和女人是不能参与的。
大王出游当天中午要举行盛大的“踩街”活动(俗称溜街)。踩街以“高照”(大书大王名讳的大灯笼)引导,大锣大鼓开路,装扮成“孩仔”、“弥勒佛”、“济公”、“保长公婆”等众多面具妆扮的人物,会同大王的“部将、总管、太子”等倾巢出动,浩浩荡荡。踩街队伍穿插有民间文艺节目“走高跷、划旱船、骑罗膀”等表演,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好生热闹。队伍绵延数里,沿途观众(信士)焚香烧纸钱,大放鞭炮,以示虔诚迎驾,煞为壮观。
当夜幕降临,在各个殿堂进行了“开堂”大礼之后,大王才跚跚登场。每位大王均由四位年轻力壮的信男抬着,左右信士簇拥着、吆喝着、呐喊着,抬到各处(过去是各家各户,现在几家几户联合)享用神宴。神宴非常丰盛,供祭品有全猪全羊,山珍海味,四季水果,还有摆设古玩花卉,应有尽有。在供祭过程中道士念念有词,吟诵祈求平安颂语诗句,信男信女则焚香顶礼膜拜。拜祭结束,大烧纸钱,大放烟花爆竹。烟雾腾腾,响声震天动地,迎神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待大王享毕所有盛宴供祭,才迟迟抬回宫中。回宫之后要举行“回殿”仪式,然后安坐神位,待明年再行出游。
这样的游神活动轰轰烈烈,虽带有迷信色彩,但蕴涵有道家扬善惩恶的精神文化,更是表达了劳动人民庆贺盛世丰年,祁求永远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朱立仪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