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红蟳怎么买啊?” 自从红蟳节结束后,项目运营商负责人陈虹接到许多咨询电话。这是琅岐镇金砂村第一次将“红蟳公社”(以下简称公社)推进公众视野。
2019年12月,福州东部片区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公布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而琅岐金砂管理区被确定为福州城乡融合先行示范点。
公社在探索“未来乡村产业+未来乡村社区”的琅岐发展模式上,紧抓特色养殖产业——红 ,辅以“金砂精神”,绘就金砂乡村文旅特色休闲游的发展蓝图。
讲好奋斗故事
琅岐镇金砂管理区三面环山,面朝大海,饱受海潮侵袭、台风肆虐,淡水资源匮乏,种啥都不丰。个中心酸都被一首歌唱得尽致:“琅岐岛上赤砂乡,十年九欠饿得慌;海潮泛滥,百姓遭殃,有女不嫁赤砂乡!”
上个世纪50年代,金砂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引下,采取“以勤促俭、以土代洋、边学边做”的办法,肩挑挥锹,接连筑起海堤3条、建好水渠3条、修成水库3座,填海为良田,金砂人民吃上了红薯,但海滩的盐碱地无法种植水稻。为让百姓吃上白米饭,上世纪70年代,金砂又打通海屿岭山洞,将雁行江的淡水引进金砂,将“九使角”山移往壶江填杠,由此改变了河水流向,金砂的河道从3条增加到6条。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海滩变良田。”金砂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双肩让“赤砂”变“金砂”,造就“英雄金砂”,凝聚“金砂精神”。
英雄金砂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英雄的金砂》,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金砂精神”在歌中传唱着,“赤沙变金砂,想起笑哈哈;有了共产党,人民当了家;海上变良田,好种大地瓜……”金砂的英雄故事还将继续在公社的乡村振兴讲习所中熠熠生辉。目前,讲习所采用“3+3”新模式:“三基地”,即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百姓素养提升基地;“三展馆”,即乡村振兴展示馆、乡愁展示馆、红色党建展示馆。此外,还有线上功能,包括现场讲座、视频课堂、线上考核等。据了解,还将请来乡村振兴专家及各地实操团队,针对各类参与者进行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打造乡村振兴资源平台。
办好红蟳公社
金砂位于闽江入海口,淡咸水交界处搅动起丰富的饲料,再加上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造就了一种舌尖上的美味——红蟳 ,开始发展特色 养殖业。
琅岐红蟳学名“锯缘青蟹”,因其青色的外壳边缘有锯齿状而得名,与其他同类相比,膏多肉肥,蟹肉纤维细腻、紧实清甜。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颁发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琅岐红蟳有了自己的“身份证”,2017年9月还被端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的餐桌。
走上青砖铺就的主干道上,眼前端站一位憨态可掬的 哥(公社的漫画形象)。在蟳哥的指引下,记者步步深入,探访公社。
入口右侧是是已建成的示范民宿“小满居”,将村民的闲置房屋改造出6间客房和3个大露台。
顺着沿途的秋英和百日菊向前走去,沿途是可供宴会的渔船海鲜排档,再往前,是分为租赁区域和自营区的共享农庄。租赁区农田被分割成若干个共享田,每块共享田为一个单位,种植园聘请专业人员负责种植规划及具体的播种、施肥。作物成熟后,租赁主可自行到地里采摘,或选择有偿配送服务。
伫立田间的乡村会客厅还设有秋妈厨房、农特产品店。一旁在建的亲子民宿中,有四只张着大嘴的金鱼屋对着池塘,“吐出”一个可以泡茶垂钓的休闲平台。
有蟳哥,自然就有蟳嫂。 嫂的管辖区域是农文旅双创园区,小小的文创屋由岛上的旧屋改造而成。这样的就地取材,在公社内随处可见:曾经竖立站着的门板,横躺成文创屋内的大方桌;那一间间被彩绘点缀得趣味横生的小房,都是以往的田间旧屋;旧路铺砂砾成两侧鲜花绽放的乡间小道;池塘内还保有原生芦苇荡。
金砂管理区书记陈善明眼见着这片土地面目一新,“作为试点,希望可以擦亮公社招牌,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共同铸就金砂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