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是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商投资区延伸区,是著名的侨乡。地处东鹤塘海之滨,闽江入海口,人口7万多人,“三胞”2万多人,归侨侨眷3万多人。琅岐岛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和纯朴的民俗风情,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产,赢得了“闽江口明珠”“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琅岐肩膀戏,俗称“肩头戏”“骑鸵坪”“骑坪架”。据记载,它起源于清朝末年,是从古代民间迎神庙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琅岐人创作的民间艺术。肩膀戏原先由孩童装扮书生、小姐、文官武将、历史人物,站在台阁上,由人们抬着游行,走街串巷,为民间游神庙会增添欢乐气氛。后来又融合民间音乐,配以锣鼓、排练简单的故事情节,闽剧选段,作简单的戏剧表演。由于在台阁上表演,行动很受限制,就走下台阁,在广场上演出。又因观众拥挤,看不到小演员表演,于是就由大人来顶小孩,小演员站在大演员肩膀上表演,从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肩膀戏。
走过百年历史沧桑的肩膀戏,从最早用乡间小调打花鼓,演出小戏,而后选用优雅动听的南词小调,直至借鉴了京剧、闽剧的曲牌音乐,还创作了自己的曲子,渐渐发展成为演技奇特、唱腔动听、戏路广阔、场地不拘的民间传统艺术。
肩膀戏的特色是它集戏剧、杂技、舞蹈为一体,以8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台柱,肩顶8位5至10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而大人两手紧紧抓住孩童脚跟,边走边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和手部、头部表演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无论生旦净丑,肩顶上的小孩担任什么角色,肩顶小孩的大人就要走什么步伐,大人小孩上下互动,摇摇摆摆,招游过市,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演技独特。肩膀戏的后台音乐由7—8人组成,使用民族乐器笛、箫、笙、二胡、三弦等,配以锣、鼓、钹、檀板。演奏时,根据曲调,管弦乐与打击乐或齐奏,或轮套,板介严谨,节奏感强,优雅动听。古时,表演肩膀戏时,后台乐队往往坐在陆地行舟上,彩舟由人推着,跟在后面,吹吹打打,前后台的配合,别有情趣。
无论是逢年过节、迎神庙会,还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肩膀戏,它已成为喻户晓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站在大人肩膀上的小孩摇摇摆摆有惊无险,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有招有式、惟妙惟肖。那粉嘟嘟的小脸、甜脆脆的嗓音、嫩生生的动作,演绎大人的喜剧悲情,既别开生面,又充满童趣,分外引人注目。
这颗闽江口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之花,已成为琅岐经济区的文化名牌。2003年,琅岐肩顶戏第一批加入了福建省文联组织的福建民间艺术团,之后又成立了3个分团,各分团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既有传统的韵律,又有现代海岛生活的气息,深受农渔民欢迎。近几年,琅岐肩顶戏参加过省市闹元宵、迎新春活动等,还参加闽台民间艺术交流,2013年被邀请赴马祖岛参加闹元宵活动。一群五六岁的小孩,有的龙袍玉带,有的凤冠霞帔,有的青衣素裹,有的美髯垂肩……稳稳地站在大人肩上,和着乐曲和鼓点,边唱边演,清亮悦耳的违章,活灵活现的表演,所到之处,掌声如雷,笑声如潮。
琅岐肩膀戏在琅岐岛这块黑土地土生土长,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绽开怒放,充满无限生命力。由本人撰写介绍这项独特文化瑰宝的琅岐肩膀戏曾在《美洲华侨日报》《菲律宾世界报》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媒体刊登报道,引起巨大反响,拳拳赤子心,萦萦故乡情,极大地激发了“三胞”爱国爱乡的热情,那乡音、乡情激起他们无限的乡思,也给海内外乡亲莫大的慰藉。(杨东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