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雨 沧 桑 朱 子 祠
朱立仪
琅岐岛朱文公祠位于九龙山麓下岐罗溪之畔,简称朱子祠,又叫紫阳祠,圣人殿,为琅岐文人学子奉祀理学宗师朱熹的殿堂。这里又是琅岐文人学子会文读书之场所,所以又称为“罗阁书院”。
朱子祠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始建肇始于明代,具体时间无从查考。祠内保存的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朱子祠碑记载曰:“闽东南滨海所谓海滨邹鲁也,而琅琦一乡,大海之支,其人士尤敦崇古道守,朱子之学,有紫阳祠,在竹浦罗溪,嘉庆壬申,里人以旧祠湫隘,鸠资卜吉,建于龙溪,越三载,甲戌年告竣。”如此推算,朱子祠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朱子祠为土木结构,两座透后,穿斗木构架。祠面宽12米,大门正上方有“朱文公祠”花岗岩匾牌(朱熹谥号文公),匾牌左上方还有“奉祀”碑石(奉祀是中华民族纪念先祖的一种方式)。祠堂青墙黛瓦,纵深38米,四面封火马鞍形山墙,雀尾凌空翘起。自正门入,有插屏门,天井三面为回廊。入得大厅,进深七柱,为奉祀朱子之殿堂,供有朱熹塑像。殿堂空旷、明亮、静穆,亦为讲堂,学子们就是在这里听讲诵读。
殿堂后方再设屏门,从左右门通入,两次间厢房,是为祠堂监管先生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其之后乃后天井,从后天井两边台阶而上,即上后殿(文昌阁)。后殿三开间,进深三柱,中间供奉文曲星文昌帝神像;两边则作为学子住宿场所。
在祠堂东面墙外,尚盖有边房,设厨房、膳厅、储藏室等。
祠内斗木拱、悬充、距花、柱托、轩顶等精雕细刻,门扇、横风窗花纹精美;屋脊彩绘草尾花、山水、如意云朵等,古色古香,呈现明清时代祠堂建筑风格,艺技精湛。
朱子祠的周边环境优美幽雅,溪水潺潺,繁花似锦。此处与天竺寺毗连,有“天竺听泉”、“罗溪步月”等景致,九龙洞留有古人摩崖石刻,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脍炙人口,吟咏不绝。
琅岐岛文化内涵极其丰厚,明清两代,文风尤为鼎盛,科举中进士者有四十人之多,朱子祠很是兴旺,这里曽走出许多杰出人士,如明户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马董海门、清四川川东兵备道陈燮、广东四会知县董文驹及清代进士林家和、举人林家美兄弟等,他们都是从这里书院走出去的琅岐精英。
百年历史沧桑,朱子祠亦风雨飘摇,尤于民国之后年久失修,祠堂荒废;文革中“破四旧”又将祠内文物洗劫一空,且成关押批斗“牛鬼蛇神”的场所;之后祠堂曾作为果林场储存库,粉干加工厂;后来终竞沦为牛栏、马厩。从此祠堂墙体崩裂,木构腐烂,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满目苍夷,濒临倒塌,惨不能睹。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朱子祠作为琅岐岛上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古书院,亟待修复保护。在诸多乡贤与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文物专家和媒体频临考察。2017年5月由马尾区人民政府,和省、市文物局拨款320万元,作为修复朱子祠工程专款。琅岐镇人民政府积极配合,具体落实修建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请省古建筑专家设计,由古建筑专业队施工,祠堂主体于2018年10月修建竣工,附属配套工程与周边环境整治,也正在陆续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琅岐朱子祠的修复,给琅岐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必将促进朱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