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村是知名的侨村,两千多人口中近三分之一是华侨。每年清明节,华侨们都会从国外回乡,参加祭扫,缅怀亲人。有些华侨对文明祭扫不了解,喜欢用燃烧鞭炮、焚烧纸钱这样的传统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吴发杰告诉记者,为了更广泛传播文明环保观念,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出击”,发挥带头模范作用,除了通过上门宣讲方式,还创新利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取得良好的反响。清明节期间,党员志愿服务队还将组织村民在主要交通口、扫墓集中点开展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村民利用鲜花祭祀、水果祭祀等文明、安全、绿色的祭扫方式,树立文明祭祀新风,推动移风易俗。
在光明村,移风易俗推进文明新风的工作做在了日常,久久为功,成效初显。党员志愿服务队当“生力军”,穿梭于村里的大街小巷、走进乡间邻里,开展帮扶困难村民、节假日慰问老人、公益植树造林等活动。他们中有村两委工作人员,也有热心公益的普通村民,大家聚在一起,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送去温暖,也让村里的侨胞侨属感受到村集体大家庭的关怀。志愿服务既拉近了村两委与群众的距离,又增强了党员的服务观念。
利用村里闲置荒地改造的小公园现如今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修葺一新的公园里各种健身运动器材摆放齐全,公园空地则是中老年人舞蹈的绝佳场所。公园入口处设立的“老党员责任区”标牌江典彬、朱惠英、朱丽珍三位老党员主动提出义务看管公园。他们发挥余热,将公园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自带干粮工作,各自划分责任区,打扫地面卫生、擦拭健身器材……把公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向村里索要任何报酬。
前不久,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之一、村妇女主任江小玲的母亲去世了,没有大宴席、没有红包,一场极简的丧事办下来,让其他村民看到了榜样的作用和村里推动移风易俗的决心。“原来,一些华侨出于‘面子’考虑,希望显示自己在国外的事业有成,于是红白事就成了他们展示排场的机会。”吴发杰说,通过持续一年多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如今光明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村两委工作人员和村里的热心人一起为村民的婚丧事服务,帮助制定简办红白事的操作标准,彻底免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让村民不再为所谓的“面子”操心。
在弘扬孝道,传承传统美德上,光明村也发出了倡议。每逢重阳节、腊八节、拗九节这三个节日,村里的老人总会被请到村部或者村里祠堂,聚在一起享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在重阳节,村里的江姓企业家主动提出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礼物,还和村里约定,这样的捐助每年都会有。村财收入除了维持必要的开支外,结余被用于发放福利金,村里20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以领到1200元。“等村财收入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准备把发放福利金的对象范围扩大至65岁以上。”吴发杰高兴地说。
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今年,光明村还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再提升村,更具前瞻性的乡村建设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光明村的文明新风和光明前景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今年初,一个叫“琅天”的设计团队开始扎根于光明村,团队的三个年轻人各有特长,他们准备在这里做文创,结合村里的故事以乡愁为主题开展设计。“之所以选择光明村,跟这里的人文景观和村里的支持分不开。”团队成员小杨说,发展乡村,要营造宽松、有活力的发展环境,他们借力乡村振兴战略,为村子设计文创产业,目的是吸引海外侨胞回乡创业,增加乡村人气。“当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就有条件优化人文社会环境,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