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 岐 之 桥
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闽江的支流雁行江贯穿岛内,成为琅岐的内河。雁行江分流繁衍,形成河浦纵横,沟渠交汇的水道网,滋润着琅岐土地。宁静的小河,河面鸭子游荡,小船竞渡;民居依河筑屋,春水秋月,榕树阴翳,深苔妖娆,好一个水乡景致!
为出行利便,人们在水道上布设桥梁。旧时琅岐岛贫穷落后,造不起像样的桥,只是在水道两岸架设一两块木板,俗话叫“透”。
琅岐最大的内河叫“大浦”,贯穿下岐、上岐、衙前、三平四个乡村,长约两公里。以前“大浦”可通船只,河上曾架设有三座“透”。这“透”的构造是在河的底部树立两根木柱,上端连着一根横梁,做成“透架”;再在“透架”上方铺设两块“透板”,连接两岸。由于“大浦”水面宽阔,就设了两个“透架”,这“透”就分为三截,遇有船只经过,中间一截的“透板”移开,即可通行。
这种水面通道,在江风吹动下总是摇摇晃晃的,很不稳固,所以过往者总是提心吊胆的。作者小时候特胆小,每次过“透”,总是战战兢兢地地匍匐在狭窄的“透板”上爬过,可笑的狼狈相!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搞“合作化”,琅岐的“透”进行了改造,木“透架”变成了石墩,木“透板”也增大了面积,这“透”安稳多了。到了六十年代,大搞“公社化”,“透面”又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稳固平坦,可通板车,大家还叫它“透”。琅岐真正意义上的“桥”是到了改革开放年代才出现。
雁行洲是琅岐岛的附属小岛,耕地面积近万亩。之前农民到雁行洲劳作,全靠小船摆渡,很不安全,1968年曾发生船翻事故,造成两男三女溺亡悲剧。1980年,为了利便农民到雁行洲耕作,上岐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雁行桥”。这桥长70多米,桥面宽3米多,水泥钢筋结构,桥两侧设置有护栏。这是琅岐“第一桥”,桥的两端还建了“怀乡亭”和“岁丰亭”,供人歇息。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发表,改革开放热浪滚滚,琅岐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公路网的完善,琅岐的旧“透”全部改为新“桥”,“红旗桥”、“下岐道新桥”、“蝴蝶道新桥”、“上岐道头桥”等陆续建成,从此,桥面上各种车辆欢快地奔驰,川流不息。
岛内交通状况改善了,但是联系岛外的交通却还在制约着琅岐的发展。1995年夏,琅岐镇党委、政府作出在梅花水道(闽江长乐段支流)建设“琅岐大桥”的决策。群众闻讯雀跃,踊跃集资捐款,上级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9月22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参加琅岐大桥建设开工仪式,为大桥建设铲土奠基,欢声雷动!
经过二年的紧张施工,克服种种困难,战胜许多台风大潮等袭击,这座长近千米,宽11米的琅岐大桥于1997年国庆节正式通车。从此岛陆相连,渡江弃舟楫,车涉达两岸。桥通岛兴,真是千年等一回,琅岐民间传说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所说的“琅岐发万家,修桥铺路到梅花”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党的“十八”之后,中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琅岐岛喜迎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9月24日,琅岐闽江大桥在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中正式动工。这可是解放后琅岐最大的建设工程,总投资达24多亿元。经过两年半的紧张施工,这座桥全长2675米,宽28.2米,主跨度最大的世界前十大斜拉桥,于2014年元旦正式建成通车。
琅岐闽江大桥十分壮美,犹如一条炫丽的彩虹飞跃在闽江两岸,镶嵌在蓝天碧水之间。她像神话中的天桥,更似一条巨大的纽带,把琅岐岛与福州市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连接。
站在桥下看,引桥墩支撑着巨大的桥身,绵延笔直;两座主桥塔直刺云天,斜拉索形成美丽的几何图案,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站在桥面上看,天上的云像绕着桥在飞,桥在云中飘。俯瞰闽江水,浩浩汤汤,千帆竞渡;放眼琅岐岛,风采卓然!
这座承载着琅岐跨越发展的通衢,舞动在闽江之上,舞动在琅岐人的心里!琅岐闽江大桥的通车,使琅岐岛“交通不便”的观念将荡然无存!
现如今,中国迈进习近平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随着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的快速推进, “琅岐特大桥” 又在建造之中,这桥全长2358米,共有480根桩基。这桥就像一条壮观的长龙横卧在梅花水道上。
另一座“长门特大桥” 也在建造之中,这桥全长848米,主跨550米,无水上桥墩,两岸高高耸立的花瓶型索塔近200米,屹立在闽江口,好似两支长剑刺向云天!
两座特大桥的建设,使偏居一隅的琅岐岛,成为福州市交通枢纽,经过琅岐岛,将实现福州城区、长乐、连江等地的快速通达。
琅岐岛的水上通道,真可当历史的镜头回放,真的是如同一部跨时空梦幻电影,恰似在昨日,却是在今天。记录四十年来 “琅岐之桥”的变迁,我们心中多了一份对改革开放的坚定自信和睿智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