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沸腾展望新闻系统 当前在线18
  
  琅岐要闻  琅岐风采  琅岐文苑  琅岐旅游  琅岐人物  招商引资  海外传真  琅音电台  琅岐店铺  休闲阅读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琅岐要闻>>
  共有 248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琅岐--镶在海口的宝玉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6日   出处:筱陈        【编辑录入:朱立仪

 

  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又一次驱车去了琅岐。

  琅岐是闽江口的一座岛,三面临江一面靠海。何强先生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这座岛的特点: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故事有温度的岛屿。琅岐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在天佑元年,闽王王审知派其得力部将刘山甫到闽江口王晡渡碎巨石移其艰险,使得甘棠港化安流于碧海,琅岐人感其作出的贡献,以其姓称之为刘崎刘岐。后来有不同姓氏的人家登岛,人们又将定名为琅岐岛,取琅者,宝玉也;岐者,水中高地也之意,意思是镶在闽江口上的一块宝玉。元代,琅岐海畔里与海曲里的壶江、川石岛合并为嘉登里,这,相当于现在的乡,琅岐岛的另一个名字叫嘉登里

  至今算来,我已经多次走进这座岛屿。可能因为自己的祖籍在福州,又生在山区、长在山区,小时候,父母常给我讲起家乡,讲到家乡的江、家乡的海,在我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对海的向往和好奇。每一次的接触,都加深了对它的印象,加深了对它的感情。我似乎觉得,琅岐就如一块磁铁,吸引力越来越强。每一段时间,我心里都会萌发上琅岐走一走、听一听那里的潮声,看一看那里的绿野的欲望。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单位组织的到琅岐围海造田的劳动。那一天,天边刚刚吐白就匆匆赶往台江的轮渡码头,船载着我们,沿闽江顺流向着琅岐的方向驶去。这是我第一次乘船领略闽江下游,好奇地伫立甲板上,听着喇叭中的两岸景点介绍,我认识了金刚腿,知道了马江以及发生在这江之上的惨烈的马江之战。

  一个多小时的航行,船停泊在了琅岐码头,下船又登上了中巴车,车驶在土路上,摇摇晃晃,向着劳动的地点驶去。车子的摇晃,头晕的我也没兴趣去欣赏窗外景色。只是在劳动时望着辽阔的大海和返程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从工地上眺望大海,海水湛蓝,浪拍岸礁,不时可见机帆船从远处驶过,在海天一色中有这些船只的点缀,让人感到大海充满生机。几个小时之后,天下起了细雨,我们登上了返程的中巴,车继续摇晃地从原路回到码头,看窗外一派风光,只是不从闽江坐船溯流回福州,而是登上轮渡过闽江上 头后,乘单位派来的车返回。车停在琅岐渡口,一列长队。登上轮渡,观两岸烟雾锁江,隐约可见的是远处青翠的山、近处高矗的钩车,还有不时地穿过烟雨入了耳际的笛声。这次的琅岐之行,我领略了大海的风韵,同时也感到琅岐交通十分的不便,这岛有如尚未雕琢的宝玉。后来听说,从长乐有一座桥通往琅岐,只是从福州走这条路,要拐上一个大弯,耗费掉不少的时间。

  坐着轮渡横跨闽江,江面开阔、江水奔流,这水,可以说是海水,也可以说是江水。潮起时,海水从海口涌进江里,一直涌到上游的金刚腿。这条江,人们视为母亲河,发端于武夷山脉,在南平剑溪与沙溪合流。我望着滔滔江水,思绪如江水。上个世纪日本侵略时期,父亲为了躲避战火,从这条江溯流而上,开始了他的逃亡历程,但父亲选择望得见闽江水的地方而居。闽江下游是故乡,日日望闽江,望着水潺流,可寄思乡愁。很多年后,我写了《闽江就是我故乡》的歌词:

  我曾经住在这条江的上游,剑溪沙溪在这汇聚,每日望着江水潺潺流去,江的下流那座城叫福州。

  我如今住在这条江的下游,每日回溯江水潺流,遥望上游那座山城,那是生我养我的一座城市。

  这条江的名字叫闽江,人们称她为福建的母亲河,从武夷山脉蜿蜒而来,向着台湾海峡奔涌而去。

  我天天望着闽江水,闽江水化作相思水,我天天喝着闽江水,闽江水育着闽江情。 

  这条江的名字叫闽江,闽江就是我故乡。

  有人这样形容琅岐与闽江的关系:闽江是一条巨龙,琅岐就是这条巨龙口中的一颗绿色珠子。

  说真的,这次琅岐之行,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住了奔腾的闽江在这里入海,在这海之口,有个名字叫琅岐的岛。后来,我花了一些功夫去了解琅岐,特别是了解它的历史,才知道,这扼守闽江入海口的琅岐是个人文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唐辟海陬,宋稠庐宇,明标宦绩,清振科名,这是清代里人为琅岐罗溪朱子祠撰写的长联中的一句,它是对千年琅岐历史人文简洁而形象的概括。在《嘉登琅岐》一书,非常简要地介绍了琅岐的历史:自宋开始繁荣之后,元至治元年,嘉登岛建起了凤窝南山普陀寺;至正五年,王埔江头道得到重砌,被称为官道;到了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在福建沿海建烽火台以防倭寇,琅岐岛上便有了烟台山烽火台。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在琅岐港等地伺风开洋,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在闽江口琅岐岛抗倭;清代的嘉登岛更是尽显风流,悲壮的马江海战,只有在闽江口烟台山上的炮火中得到了些许安慰……以此算来,琅岐的历史有千多年了。千百年来,琅岐岛虽是个孤岛,孤立镶嵌于海口,但是海风与儒风相融,在海风中可以闻到浓郁的儒风。琅岐没有文庙,资料上也没有发现朱熹在岛上从事过活动的记载,但岛上却建了两座的朱子祠,以振琅岐之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文庙之功能,为琅岐的文脉之所在。一处在白云山上,另一处在九龙山南麓,两处朱子祠是琅岐文人雅士燕集之所,文人读书之处。浓郁的儒风,琅岐岛也可算是人杰地灵之地,有史料记载,由宋至清,这里走出了几十位进士举人,有的在历史上可圈可点,如吴庄人王祖道,是岛上的第一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登岛游览。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任福州法曹时,曾登岛游览,写下了《海中醉题时雷雨初霁天水相接也》一诗:

  羁游那复根,奇观有南溟。浪蹴半空白,天梁无尽青。吐吞交日月, 洞战雷霆。醉後吹横笛,鱼龙亦出听。

  这诗,意境开阔,气势壮观而宏伟。

  琅岐岛上儒学和煦,这让我想到了乡村。我走过许多农村,吮吸到乡村里弥漫着浓郁的崇儒之风,这股风不因为穷乡僻壤而不存,偏辟与封闭,不能够阻挡人们对精神的追求,琅岐岛也一样。 

  2

  第二次上岛之行好像是在1995年前后,那一次是参加单位的集中学习,地点在依山面海的邮电山庄,山庄遮掩在白云山间,林木参天,鸟鸣林幽。过往去看海,都是匆匆而过,只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能够如此长时间静静地欣赏大海,享受大海,还是第一次。下榻的那房间可以俯瞰大海。晨时,被海面的机帆船的突、突声惊醒,走到凉台,望海面波光粼粼,不时有机帆船经过,打破了海面的宁静。这个时候,我都会独自一人去白云山的观日台欣赏日出的大海景色,蔚蓝无垠的大海,被朝阳染得金辉,几艘帆船镶嵌在这片金色之中,还有几艘渔船正在撒网。不时地,几只海鸟掠过。那撒在空中的鱼网和掠过的海鸟定格在相机之中,仿佛是一幅画,一幅富有诗意的渔舟晨出图,这番情景,让我感到大海的朝气,大海的活力。据说,这里是福州最好的观日出之地,多少文人墨客登临观日台,在太阳从大海蓬勃而出的同时,心中的诗意也如潮般涌流。明代官员董步允在《白云观日歌》中把日出的瞬间写得细腻而精彩:东方半壁天欲燃,欲出不出波喧阗。须臾银涛变成雪,复有如朱赤线相。波中闪烁朱轮走,鲲鹏入烧鲸鲵吼。把日出的瞬间写的如此精彩、如此辉煌。欣赏黄昏的极致,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一诗句如一条鱼似地从脑海里游出,脱口而出。

  山脚下,海岸边,有两个人工海水湖,这是曾举办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龙舟赛的地方。这两所高校,是全国顶尖的高校,处在京华,但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连续好几年的端午节,两所高校都会跨越千里来到琅岐岛上举办龙舟赛。每逢赛事,这里人声鼎沸,为清华北大学子呐喊助威。这项赛事,算是福州比较盛大的活动。这项活动如今已经不再,但望着这两片湖,听着村民述说那时比赛的场景,我的脑际间总会浮现那时的胜景,心中会有一股激情在奔腾。

  琅岐的海边,是个讨小海的好去处。盛夏时,带着家人,卷起裤管,脚踩在湿润的海滩上,手拿着一个细细的棍子,朝着沙滩上一个个小小的洞口掏着,有时,可以掏到一只只小鱼小虾。即使不用棍子,你看着满沙滩流窜的一只只小螃蟹,把它捉起,放进瓶子,看着它们在瓶里嬉戏,些许时间,再与孩子一起到海边,将他们放进海里,望着它们随着海浪而去,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琅岐岛,三面依着闽江,一面偎着大海,扼守于闽江海口。我望着大海,仿佛看到郑和下西洋时百余艘船在琅岐岛一字排开,千帆云集、伺风开洋的壮观场面,嗅到海风中带着那一股腥味,听到闽江口王晡渡传来的叮叮 ”的敲击声和长门炮台隆隆的炮声,。

  琅岐扼守闽江口,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拱卫之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特别理解向大海讨要生活的人,特别是没有现代通讯、船只没有动力设备的时期,当船驶向大海,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茫茫大海,大海不仅培养了岛民的勇猛刚烈,吃若耐劳,纯朴善良的精神。也培养他们的疾恶如仇,对于外来者的侵略,他们同仇敌忾。在琅岐岛上有座山叫烽火山,有座台叫烽火台,那是朱元璋派江夏侯以防倭寇而建的;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毁灭亡,唯一可以告慰的是,在琅岐重创了法军,取得了长门大捷。在琅岐岛,有一处七菜姑纪念墓碑,在白云寺的一面石壁上,雕刻着七位菜姑名字。当日本鬼子窜犯琅岐岛的白云寺时,七位菜姑舍身雪耻,用生命写就了她们的传奇。在琅岐人的意识中,爱与恨泾渭分明,他们敢恨、敢爱,敢闯、敢拼。

  3

  第三次上岛是在去年的夏日。城里酷暑难耐,朋友邀约说,去吧,去琅岐避暑去。朋友的这番提议,正合我意。琅岐盛产水果,瓜果成熟时,不少城里人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一方面可以暂时放下繁忙的事务,享受着天伦之乐,一方面让孩子体验劳动,享受劳动的乐趣。这一次去琅岐,闽江琅岐大桥已经建成通车,这座桥,如彩虹跨在闽江,斜拉的大桥钢丝绳,如琴弦,弹奏着属于这座岛的曲子,这曲,有大海奔腾的激越,也有溪水潺潺的低诉。车行在桥上,可以感觉到桥在微微在晃动。

  车驶在防风林遮掩的路,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葡萄架下,挂着串串葡萄的绿,瓜田之中,满地爬藤上牵着西瓜、甜瓜的绿,芭乐树上,垂挂着果子的绿。道路两旁果摊一个挨着一个,叫卖着刚刚采摘下来的瓜果。绿野之间,不时还可以看到虾池,增氧机将水卷起如银色花朵,盛夏的琅岐,瓜果飘香,望着这片绿野,可以看见白鹭在滩涂上觅食,还可望见不时有些白鹭从绿野中跃起,绕飞在鱼潭之上,蓝天、绿野、碧波荡漾、白鹭低飞,偶尔还可见几只老牛悠闲地啃着草儿,这番的景致多么地让人享受。

  选择了一个农庄。庄主忙着招呼客人,免费请客人品尝刚刚采摘下的芭乐。主人告诉我们,眼下正是芭乐收成季节,许多城里人都带着孩子来采摘。我问起价钱,告诉说,买现成的8元钱一斤,自己采摘要15元一斤。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庄主解释说,自己采摘,会损害果园,损失一些不成熟的果子。农庄不大,里面有鱼池,不少人在这里垂钓。我们静静地坐在池旁,一边分享着垂钓者的快乐,一边品尝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芭乐。芭乐很甜,也很脆。琅岐还盛产葡萄,葡萄熟时,举办葡萄节,盛夏里,人们沐着海风,赏着葡萄,狂欢着,人们会感叹,这里,真是度假的佳处啊!

  近年,因工作的缘故,到琅岐的次数愈发多了。

  一次,走进红光村,我就吮吸到了浓郁的书法气息。这是个书法之村,每年四月举办书法笔会,春节前夕小书法家在村公园为村民们写春联。浓厚的书法涵养,让这里走出了享誉八闽的著名书法家。走在村子的街道上,短短的500米便汇聚了朱、董、江、陈四姓的宗祠,形成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宗祠群,走在这些宗祠之中,厚重浓郁的宗祠文化扑面而来,它既是对先人追怀之所,又是对后辈勉励之地。一座祠堂,可以窥见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生命的环环相扣。透过一座座宗祠,可以体会古代的孝悌思想和聚宗合族理念。在我的印象中,农耕印迹越浓厚,宗祠文化也越浓郁,而且宗祠建筑是当地最好的建筑。琅岐也一样,这些建筑门面宏伟壮观,大气恢宏,充溢着古旧又鲜活的沧桑和生气。这一座座宗祠也是人们寻根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座宗祠,祠内烟雾缭绕,人声鼎沸,人们燃着香,虔诚地面对祖先祭拜着。当地百姓告诉我,他们从海外结伴而归,寻根而来、祭祖而来。一个游子,不管他们生活在何方、创业在何处,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何在。琅岐岛虽然封闭,但也关不住他们走出去打拼谋生的心,一个红光村,两千多人口,旅居海外侨胞就有一千多人,历史把一个封闭与一个开放的琅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琅岐听潮、看潮。潮,澎拜汹涌。岁月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琅岐的发展步伐在加快,特别是闽江琅岐大桥的开通,一桥飞架,琅岐不再是一座孤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琅岐正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环岛公路正已经贯通,海峡两岸青年交流营地已经建成开放,夜放的灯光如同展翅的双翼,格外璀璨。新的琅岐医院已经落成,自由贸易区琅岐片区让琅岐成为更加开放的区域……如今的琅岐,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次走进琅岐岛,我仿佛都听到了琅岐岛的脉搏在跳动,它的频率越来越快,充盈着激情。

  今后,我会经常走进琅岐,沐浴海风、聆听涛声、吮吸花果飘香的味,去欣赏海岛的绿,浸润那里的文化,回味浓浓的乡情。

  琅岐,离我越来越近,它是宁静的,又是充满活力的。

  (此文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马尾区志》《船政志》、萧何先生主编的《嘉登琅岐》)

 


上一篇:琅岐将建世界级主题乐园群
下一篇:贴心服务让征迁有速度更有温度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琅[70401]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白[62392]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砚[61295]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万[6064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forecast news [琅岐互动新闻系统]  V1.5Access版 b2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缀告服务|儀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

新闻系统核心: 尘缘雅境  制作:杨正炎(雪域一线天)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莆田网站建设 页面执行时间:142.578毫秒

闽ICP备150207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