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办公室干部小张的笔下,琅岐是看“白猴镇江、大桥卧波”、听“天竺之泉、云龙潮音”的美丽的地方,但他与队员们从未有过这样的闲情逸致。
5月12日,从凌晨5点到上午9点,琅岐执法大队参与琅岐港口路一处管理房保护性施工行动,拆违面积达530平方米;
14个小时候后,琅岐执法大队的队员抹了一把凉水,踏上了夜间渣土巡查的路。这天夜里,大队共检查了11辆来往渣土、建材运输车,对2辆车现场批评整改。
去年百日攻坚到今年的“攻坚2017”,执法大队迎来了最忙碌的180多天,甚至忙碌到没有“时间观念”,只要有任务,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员就立即出动,坚守在清违的第一线。
他们记得每一个违建和抢建的地方
琅岐市容管理执法大队下辖两个中队,一共49人。每天的工作单一却繁重,三辆巡逻车固定行驶在琅岐镇的辖区内,巡查违建、抢建现象,几乎没有节假日,艰辛程度令人咋舌。问起具体的清违事例,队员们记不起几件,但却能把琅岐镇地界内每一个会违建和抢建的地方记得清清楚楚。
在琅岐,清违的难度与其他镇街不同。“琅岐的违法建设中有90%属于危旧房改造,单就打桩就要花费几万元,村民们为的是刚需而不是为了抢建后求赔偿。村民们的不舍可想而知,但这些房子又属于未批准的建房,也因此增加了工作的难度。”琅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黄锦震说道。
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队员们受到的谩骂也就越多,严重时矛盾会激化为肢体冲突,但他们依然坚守在一线上。29岁的一中队干部小蔡被队员们打趣为是个“投笔从戎”的“书生”, 带着“政府部门工作会受人尊重”的想法,这个福大高材生5年前考入市容局。工作后才发现这份工作 “谩骂与误解却多于尊重”,经过心理调整,他慢慢适应了工作的难度与强度。
2016年11月,云龙村凤凰岭收储地红线范围内的几处违法建设日夜动工,严重影响了省、市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琅岐执法大队多次劝阻仍起不到效果,在拆除违建的过程中,村民们的不解转换成激烈的言语,甚至暴力抗法,企图突破警戒线进入施工现场。“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佩戴了便携式执法记录仪,组织了警戒人墙,坚持文明执法。”在小蔡等队员们的影响下,全体执法队员始终克制,稳住了村民的躁动情绪,让执法行动顺利完成。
“大家都对城管的工作心生偏见,但在马尾区,城管多是文明执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百姓也是我们的亲人。虽然很心疼他们,但维护城乡合理建设是我们的工作,越早制止,村民们的损失就越小。”小蔡这样认为。
清违 没有一个村有特权
今年,“两违”查处列入进“2017攻坚”任务中,琅岐镇各村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形成镇、村、包村干部协同配合的三层“防护网”,每个村的土地管理员时常在微信平台上收到各村的清违信息。让小张印象深刻的是大队长黄锦震说的一句话:“执法部门的任何一个干部都要对‘走后门’说不,也不要伸手,不要有过密交流,只要行得正、坐得端,清违工作就没有‘决口’。因此在琅岐,但没有一个村有特权。”
经过严格执法和联合执法的震慑,2017年截至5月,琅岐实现了“两违”零增长,违建户甚至主动拆除了违建。3月底,队员们在巡查时发现,金沙码头附近的一个巡查盲点搭建了一座油库,油库占地5亩,油品多,危险度高。4月1日,马尾区农林水局、市容局、国土局等部门配合琅岐镇政府、琅岐执法大队、琅岐边防公安对这处违建的油库进行现场调查,对地面油罐进行油品抽样,调研油品的来源合法性。在强大的执法震慑下,3天后,违建户陈某自行拆除搬离了所有地面违建物。
对于琅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来说,工作量不仅来自清违,还来自于整治渣土与市容。“琅岐岛内有18处重点工程,有的渣土车运输车辆不规范,存在滴洒漏现象,大队每周都参与联合查处行动,每天晚上队员们都要忙碌到3点才能休息。”二中队干部小施告诉记者,最考验队员的不仅是高强度的工作,还有夜间值班时存在危险。“夜间巡查时,渣土车行驶很快,拦车存在危险,但没有一个队员因此而退缩。”
“两违”处置守在一线,已经成了队员们的工作日常。在经历过清晨的拆违,队员们迎来了又一个夜间巡查,“身体可以撑得住?”队员们询问正在发低烧的小施,他吃了一片药点点头:“行!”而这些,都是清违一线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