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 2016)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2017年1月3日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众参与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编制完成,报告书送审前需要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
2、建设性质:新建工程
3、地理位置:工程位置见附图。
4、工程概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项目用海位于福州市琅岐岛西北侧海域,管道起点位于连江县琯头镇阳岐村的连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附近(26°07′18.475″,119°32′49.912″),跨海引水至琅岐岛,琅岐岛登陆点位于终点位于规划星光公园与规划滨江西路交界附近(26°06′41.783″,119°33′34.112″)。
本输水支线近期取水设计规模为5.0万m3/d,远期为10.0万m3/d,以输水管线为主,结合输水隧洞的方式。输水线路全长6.908km,其中,输水管线5.119km,输水隧洞1.789km,跨海段长为1.668km。项目总投资14652.67万元,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本工程以输水管线为主,结合输水隧洞的方式,还包括出水口建设、管道附属构筑物等。
(1)连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琅岐岛滨江西路段
连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琅岐岛滨江西路段过江管,管道口径DN1000,总长1.778km,该段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法施工,下穿闽江。
所采用的生产工艺过程如下:
钻机设备场地:测量放线→三通一平→钻机设备进场→钻机组装调试→控向 系统调试→钻导向孔→预扩孔→回拖→设备退场→恢复地貌。
管线预制场地:测量放线→三通一平→设备进场→运管布管→组装焊接等→设备退场→恢复地貌。
(2)滨江西路—董安村段
滨江西路—董安村段输水管道,输水管道由琅岐岛规划滨江西路(规划星光公园附近)上岸,穿越现状环岛路采用顶管施工,顶管段长度约为80m。
顶管施工通过安装在工作井内部的顶进设备,自工作井往接收井方向挖掘顶进。开挖土方由人工装双胶轮车管内出土,之后通过吊车或电动葫芦提升至井上出渣。
过环岛路后往东南方向沿规划院前路铺设至现状环岛路,之后转向东北方向沿现状环岛路铺设依次经规划一路、港口路、规划二路,再折向东南侧方向到达董安村东侧山体附近。该段管道采用采用开挖施工,管道口径DN1400,线路长度约为3.341km,该段管道主要铺设在规划港口路、现状环岛路旁的农田及果园里。
(3)董安村—幸福水库
本段为隧洞,进出口土方明挖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开挖,装8t自卸汽车运输出渣,石方明挖采用手风钻钻孔,一般爆破,1.0m3反铲挖掘机挖装8t自卸汽车运输出渣。
土方洞挖采用人工开挖,人工装自卸拖拉机运输出渣。
(4)幸福水库出水口工程
本段施工采用土石方明挖,按自上而下顺序分层开挖,土方由1.0m3挖土机开挖,8t自卸汽车运输出渣,石方由手风钻钻孔爆破,预留保护层开挖,1.0m3挖土机装8t自卸汽车运输出渣。闸门井石方开挖采用吊篮法自下而上开挖反导井,导井断面2.5m×2.5m,之后自上而下扩挖至设计断面。采用手风钻钻孔,石渣由先行开挖的输水隧洞出渣。
二、本项目对所在地环境主要影响
1、对闽江水文动力影响和地形地貌冲淤影响
本工程连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琅岐岛滨江西路段穿越闽江,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法施工。过江管道穿越段总长1778m,过江管线路穿越地段大部分为淤泥夹砂层,水平定向钻进施工适合于该土层,穿越闽江河床底最低高程-14.55m。
本工程施工下穿闽江岸线和河道,不对岸线和河道造成扰动,因此对闽江水文动力影响和地形地貌冲淤环境不具有影响。
2、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人员人员生活污水影响分析生产废水影响分析
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经集中收集,采用二级处理工艺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车辆冲洗等,不外排,对附近海域水质无影响。
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废水要求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作施工场地喷淋用水,处理得到的油类和沉渣必须慎重处理,如废油可通过焚烧的方法处理,沉渣可外运至垃圾填埋场自然干化。废水处理后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质》(GB/T18920-2002)中相关标准后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施工车辆和机械设备冲洗。
(2)废气影响分析
1)扬尘
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污染主要取决于施工作业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由于本项目地处沿海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加之当地一般情况下空气湿润,降雨量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扬尘的影响,故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2)机车及汽车尾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机械及汽车尾气排放量较少,污染源较为分散,施工场地地处海边,大气扩散能力较强,故机车及汽车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3)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机械噪声昼间在70m外基本上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70dB(A)的标准限值。
(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运,不会对区域固废环境产生影响。
(5)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水管线不对岸线、河道、潮间带产生扰动,工程产生的废水、固废不进入闽江海域,对闽江水生生态系统不具有影响。
(6)陆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永久点地量较小,主要为施工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采取复耕措施,原来的农业生态即可恢复到原有水平;受破坏的草本植物零星地分布在空地或树下,且为当地常见的的草种,一年后即可恢复到现状水平。工程施工对植被的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海洋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1、污染防治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施工期管理,针对施工期污水产生过程不连续、废水种类较单一等特点,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污水及污染物的产生量。
(2)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建造沉淀池、隔油池等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对含油量高的施工机械冲洗水或悬浮物含量高的其它施工废水需经处理后方可排放,砂浆、石灰浆等废液宜集中处理,干燥后与固体废物一起处置。
(3)水泥、黄砂、石灰类的建筑材料需集中堆放,并采取相应的防冲刷措施,及时清扫施工运输过程中抛洒的上述建筑材料,就近妥善处理或与固体废物一起处置,以避免因雨水冲刷而污染附近水体。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对施工现场实行合理化管理,使砂石料统一堆放,水泥应设专门库房堆放,并尽量减少搬运环节,搬运时做到轻拿轻放,防止包装袋破裂。
(2)土方施工以机械工具为主,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3)施工区和堆土区要经常洒水。开挖时,对作业面和土堆适当洒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以减少扬尘量。而且开挖的泥土和建筑垃圾要及时运走,以防长期堆放导致表面干燥而起尘或被雨水冲刷。
(4)管道铺设完工后及时回填,剩余挖方应尽快运送至附近取土坑等低洼地或作为开发区的地基用土。
(5)运输车辆应完好,不应装载过满,并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并及时清扫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建筑材料,冲洗轮胎,定时洒水压尘,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
(6)应首选使用商品混凝土,因需要必须进行现场搅拌砂浆、混凝土时,应尽量做到不洒、不漏、不剩、不倒;混凝土搅拌应设置在棚内,搅拌时要有喷雾降尘措施。
(7)施工现场要设围栏或部分围栏,缩小施工扬尘扩散范围。
(8)当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堆存的砂粉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
(9)要求排烟大的施工机械安装消烟装置,以减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噪声影响控制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严格按照施工噪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严禁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
(2)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工具,如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同时尽可能采用施工噪声低的施工方法。
(3)施工机械应尽可能放置于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最小的地点。
(4)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掩蔽物。
(5)采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施工现场自拌混凝土。
(6)混凝土需要连续浇灌作业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搅拌机运行时间压到最低限度。
4、固废控制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垃圾和施工弃渣。项目弃渣来自由隧洞开挖、临时施工设施和围堰等部位的开挖。
施工弃渣运往规划的弃渣场所集中堆放,并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止流失,设计弃渣场能够满足弃渣的要求,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规范和措施要求,届时工程弃渣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定时定期清运,其对环境影响轻微。
含油污泥要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5、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工程土方开挖的范围,加强对表土的保护,在工程结束后,恢复原貌。
工程产生的废水、弃渣不得进入闽江环境,过江管道的施工产生的废水不得排入闽江,产生的弃渣不得堆放在闽江岸边,则不会对闽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6、陆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对植被的保护措施
1)合理取土、运输与进行废渣处理,保护生态环境
施工期,取土与材料运输是较为频繁的作业。取土破坏原自然环境特征的同时,也增加了工程建设土石材料运输所产生的噪音、粉尘、废气等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少的破坏自然景观。如在运输道路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原有道路的使用并设置运输廊道,与周边环境隔绝开,同时,可以对运输道路铺设草甸、定时洒水等,减少粉尘污染,将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不得不新建施工通道时,同样要慎重考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选择隐蔽性好和易于恢复或以后作为预留道路的地方,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施工营地的建设、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如石灰、水泥、混凝土等的堆积应充分考虑植被的特征,尽量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并做好雨天雨水冲积的防范措施。另外,道路建设中废弃物质的倾倒,同样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应以不占据自然植被、自然环境好的区域为基础,选择合适场所倾倒,并及时填埋处理,进行绿化,便于恢复。
施工过程中,各种生活垃圾亦不能随意丢弃,要有专人负责及时进行统一处理,做到不给沿线植被造成影响。
3)施工后植被恢复
施工占用的基本都是人工植被分布区,施工后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是恢复本地原生植被类型,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同时结合人工种植。
对临时占用的农田(包括取土区、施工营地、施工道路等)进行复耕,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对占用的养殖池塘进行恢复。
四、本次环评主要结论
本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在落实报告书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与本项目所在地周边居民及工作人员、与本项目相关的行业专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的官员。征求意见的内容是与本项目或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六、如果您想获得关于本项目更为详细的信息,您可以在即日起至2017年3月15日之间到福州市琅岐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所查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简要本》或者电话(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以索取关于本项目更为详细的信息。
(1)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福州市琅岐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通和路1号101房
联系人: 陈志方 联系电话: 13859035746
(2)评价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00号;邮编:200090
联系人:晁 敏
联系电话:021-65807938;传真:021-65807938
公示单位:福州市琅岐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盖章)
2017年3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