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红光湖景观综合工程作为我区首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也是未来琅岐西大门的名片,从立项伊始就备受市民关注。但由于地质问题,该工程在施工前就面临一个棘手的“淤泥”处理问题。
原来,红光湖是一个“挖”出来的湖体,但是湖体底层淤泥是流塑状的,淤泥层最深的能达到50米,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边坡塌方和反涌等问题,使施工操作极难把握。这下该怎么办呢?
2月24日,记者来到在马尾琅岐闽江大桥北侧、环岛路西侧的红光湖景观综合工程项目工地现场,只见一台装有搅拌涡轮的挖掘机正在翻挖淤泥,臂尾端的几个旋转涡轮,隆隆作响不停地往淤泥里钻,并时不时冒出“白烟”,渐渐地,经过“加工”的淤泥颜色逐渐由深至浅。
“这台作业中的挖掘机的尾端涡轮是从芬兰进口的allu强力搅拌头,运用淤泥固化技术,每天能处理淤泥三百立方。”据福建港湾岩土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梅丰介绍,淤泥固化技术是通过挖掘机摇臂内设的橡胶管给淤泥加入固化剂,而后淤泥与水发生一系列的水解水化反应,生成某种胶凝体,使原本具备流动型的土体胶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
“经过勘测,琅岐岛内的土质基本都达不到工程建设的要求。”该项目经理林庆斌告诉记者, 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需要先挖出淤泥外运,再另外购置土方,不仅费时且产生高额费用,此外还会在运收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决定采用港湾集团的淤泥固化技术,就地取材,以废治废,现场进行固化。“正是因为拥有这项技术,我们工程推进节省了3个月的时间,整个工程预计8月就能全部完工。”林庆斌说。
“硬化淤泥的时间大约需要一周,而现场“加工”之后的泥土具有高抗压强度,性质稳定。固化土的使用可解决红光湖场地内土方平衡的问题,其使用年限保守估计能达到50年。”梅丰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淤泥固化技术还会根据固化后泥土所形成的的不同强度和承载力,运用在不同的地方。目前,地铁二号线的淤泥处理也是使用该技术。
据了解,琅岐红光湖景观综合工程总投资2.6亿元,建设用地646851平方米。工程将融入两岸元素,以创意水上活动为特色,打造旅游、休闲、体验、创意科技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该工程预计在4月20日完成项目的80%,力争8月竣工开园。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淤泥固化处理的用料的不同,淤泥可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据梅丰介绍,强度要求较低的固化土可以作为回填材料,强度较高的固化图可以作为路基和广场地基材料,在减少了石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使用,使得工程造价最大程度得到优化的同时还避免了大量的土方外运和堆放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