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炮台群位于闽江入海口北港主航道金牌门南岸、琅岐凤窝村金牌山和烟台山上。与北岸长门炮台互为犄角,为防守闽江口要塞屏障,省会第一道防线。金牌山古称王埔山、琅琦山。《榕城考古录》曰:“琅琦山在中流,其麓有金牌寨,设炮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造。”
金牌炮台由金牌山巅主炮台、山腰前沿炮台、山麓江岸炮台以及烟台山炮台、烟墩炮台共七座炮台组成炮台群。
金牌山巅主炮台
金牌山巅主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由两个炮台组成,为椭圆形露天炮台,低于地平面,呈凹形,三合土结构,炮位基座用花岗岩条石铺装,炮台深1.43米,两个炮位直径分别为12.4米、7.6米,内有圆形排水沟。炮台旁边有土筑营房,面阔8米,纵深4.2米,墙高2.85米,三合土封顶。营房东侧有弹药库。炮台以来200米外的山凹中设有1000多平方米的演兵场。道光十年(185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防止英帝国主义侵略,加强闽江口要塞防务,重修金牌山主炮台,并在主炮东侧20米处增建一座露天明炮台,以相呼应。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炮台被法夷重创。光绪十一年,新任总督杨昌竣下令重修金牌炮台,置克虏伯后膛炮、阿姆斯特朗前膛炮、英国造后膛炮共七尊,炮口朝金牌门,屯兵驻守。抗日战争时期,炮台被日军摧毁。
山腰前沿炮台
山腰前沿炮台在金牌山西北部山坡悬崖峭壁上,清光绪十年春建,为圆形露天明炮台,三合土结构。一个炮位,炮位深约1.4米,直径7.5米,置110磅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1尊,克虏伯后膛炮3尊,炮口朝金牌门,兵勇30名。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炮台被法船所毁,光绪十一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炮台被日军重创,后被泥土掩埋,2016年初,炮台被凤窝村民挖掘出土,重见天日。
江岸炮台
江岸炮台建在金牌山北麓,金牌门南岸。炮台建于清光绪九年,存于岩洞中,为暗炮台,十分坚固。工犹未竣,光绪十年中法马江海战,为法船所毁。光绪十一年重修,复添建明炮台1座,置150磅弹德国前膛炮1尊,70磅弹英国后膛炮2尊,又40磅弹1尊,克虏伯后膛炮1尊,并安装鱼雷发射管,兵勇70名。抗日战争时期,炮台被日军摧毁。
烟台山炮台
烟台山在金牌山东面,两山相连,因明万历间,山上设有烽火台(烟墩)得名。烟台山炮台属金牌炮台管辖,故统称金牌炮台。炮台设在山巅,有数百米战壕与金牌山主炮台贯通。炮台建于光绪九年,未竣工即毁于中法马江海战。光绪二十六年重建,为露天明炮台,炮口朝金牌门下游琅岐港。由两个炮位和地下掩体等组成,两个炮位的圆形胸墙相通,三合土夯筑,墙高1.41米,厚0.8米,内径11.5米。炮台旁边设有土筑营房和弹药库。置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克虏伯前膛炮、英国后膛炮等火炮6尊。炮台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攻占后破坏。
烟墩炮台
烟墩炮台在烟台山炮台下方古烽台遗址附近。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烟台山炮台时添建,为单炮位的露天明炮台,圆形、三合土结构,炮位深约1.40米,内径8.1米,炮台朝金牌门下游琅岐港主航道,置有英、法进口的先进火炮,炮台旁边建有土筑营房、弹药库,炮台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重创,后被泥土掩没。2016年春被凤窝村民挖掘。
金牌炮台群第一次毁于甲申中法马江海战。为重振旗鼓,从光绪十一年到光绪二十六年15年时间,清政府先后进行重修、重建、添建,配备英国、德国进口的先进火炮,屯兵把守,使清代闽江口要塞的防务得到加强。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夏天,日本侵略军飞机频繁出动,对闽江口要塞各炮台进行狂轰烂炸,金牌炮台群受损。1941年4月,日本飞机对闽江口要塞炮台进行轮番轰炸后,于4月19日凌晨抢滩登陆琅岐岛,攻占金牌炮台群,炮台全被日军摧毁,琅岐岛第一次沦陷,金牌门要塞失守,4月20日,福州被日军占据。
金牌炮台在抗击法国、日本侵略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炮台爱国官兵浴血奋战,打击侵略者,法国远征军司令孤拔葬身金牌门,历史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曲悲愤壮烈的诗篇。
由于金牌炮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已于1986年12月,经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文物专家、考古专家在考察金牌山炮台群时表示:金牌门是中法马江海战和抗日战场的战场,金牌古炮台各的炮台数量之多,这在全省全国都是少见,应好好加以保护。专家们还建议把金牌古炮台群与闽江口名炮台打包,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