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龙台村,竟孕育着两位宰相。宋参政林存,史书及民间传说已有记述。而宰相朱倬,却鲜为人知。1994年,考古专家在福州西郊怀安发现武周宰相朱敬则墓,但没有找到朱敬则子孙在福州当官或居住的记载。后来,原福州市文管会主任曾意丹先生猛然想到宋朝宰相朱倬。因此,曾先生又在《宋史》中,查到朱倬乃唐宰相朱敬则之后裔,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人。同时,曾先生又在琅岐岛龙台、凤窝等村找了朱倬的后裔。此外在《龙台朱氏族谱》中找到了朱倬因“靖康之变”,不附和议,遂入闽由三山驿而隐迹龙台,隶籍嘉登里(琅岐)三图四甲,别号曰“东槃”等记载。笔者在龙台村调查时,在《龙台朱氏族谱》中载有清同治十一年朱兆书撰写的《龙台福地记》,记载:“祖汉章公(朱倬,字汉章)亦由三山而隐迹於兹焉。维时海邨萃处,僚友过从相与啸卧林泉,聘游海峤,诚不异洛社香山之胜也”。从而确认朱倬晚年隐居龙台,为龙台朱氏始祖,是龙台人。
淳熙《三山志》卷之二十八,人物类三记载:“宣和六年(1124)甲辰,沈晦榜朱倬,庭佐之子,字汉章,历国子监丞,擢右正言,侍御史,迁御史中丞,除参知政事,拜右仆射(右丞相),终观文殿学士,赠太师永国公。”
史志还记载:朱倬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进士及第后,历任常州宜兴县主簿。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出任南剑州通判,升惠州知府。绍兴三十年(1160)七月,宋高宗任命朱倬为参知政事。三十一年(1161)三月,又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封开国公。史志所记载的朱倬仕历与《龙台朱氏族谱》中所记载的始祖汉章公(朱倬)事迹简录大体相同。
朱倬处在宋金之时多事之秋,时金兵侵犯中原,局势十分严峻,朱倬力主战,反对投降派秦桧议和主张。向宋高宗建议三策,即战、备、应。高宗采纳朱倬意见,御驾亲征,朱倬随同前往参战,进驻镇江。采石矶一战,金兵大败,而指挥采石矶之战立下战功的虞充文,正是朱倬所保举的。采石矶大捷,朱倬功不可没,后宋高宗同朱倬等返回杭州。高宗传位太子孝宗,朱倬激流而退,辞去相位。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朱倬改任观文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被免去宰相。孝宗接位皇帝时,忌朱倬的人向孝宗挑拨时说朱倬曾反对传位。因此,朱倬被降为资政殿学士。隆兴元年(1163),朱倬辞官退休回福州,住三牧坊,该坊原名太平公辅,因朱倬拜右丞相,有功于国家,尚书王师心将三牧坊改为太平公辅坊。晚年,朱倬隐居琅岐龙台村,成为龙台村朱氏开基始祖,子孙开枝发叶,播迁各地。今琅岐岛龙台、凤窝、吴庄、洋下、下岐等村朱姓人家都是朱倬后裔。
朱倬由福州隐居龙台村,安度晚年,卒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六月,享寿77岁。孝宗感念朱倬抗金有大功,下诏朱倬官复原职,加赠特进,谥文靖。次年(1164)五月,葬怀安(福州西门外祭酒岭)。由大儒魏了翁作神道碑,一代忠臣长眠于此。居住在琅岐岛上的朱倬子孙后代,每年春秋两祭,都派人到福州祭酒岭扫墓,永寄孝思。
朱倬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精忠为国,敢与奸相秦桧顶撞,反对议和,极力主张抵抗侵略者,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忠臣。他所保举的一批忠贞为国、才德兼备的国家栋梁,如虞允文、史浩、王淮、陈俊卿、刘洪等人,后来在抗金的斗争中,为朝廷立下了大功,有的当了宰相、副宰相、大臣,世以朱倬为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