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之一的陈克铨年仅38岁,也是形态教研室的副主任,是3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得到通知后,他用了1个半小时,备齐了必要的药品、器械,其中有些物品还是临时借来的。
9时左右,张炳常也从平谷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张炳常是1948年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才子。他一到,即根据多年的专业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经过商议,被确定为实施方案。
还不到10点,徐静、张炳常、陈克铨携带药品、器械等已提前赶到中南海。
华国锋、张春桥、姚文元、陈锡联等正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3位医学专家未见过这种场面,略感有些紧张。
汪东兴让徐静谈一谈遗体保护的方案。徐静向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做了详细的汇报,讲述了方案的依据、效果和实施的方法。
政治局委员们听后,又就遗体保存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询问,徐静等做了扼要的回答。
最后,张春桥站起身来,背着手,在两个沙发之间走来走去,拿出“军师”的样子,指着徐静的鼻子问:“你究竟有多大的把握?”这时徐静已经顾不得紧张了,她镇定下来,做了实事求是的回答:“我们3人都是医学院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教师,为了研究和教学的目的保存尸体和标本,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尸体标本都有,只求不腐烂,而皮肤颜色、面容、体态都不重视,这种保存我们是有把握的,经验也是丰富的。但主席遗体的保存大不相同了,不但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要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最后,华国锋拍板说道:“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遗体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很强,时间稍许延误,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徐静等人便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实施方案之中。
做好防腐后,当日下午,工作人员重新量了主席遗体的尺寸,由红都服装厂师傅们很快赶制出两套中山装,一套厚一点的深灰色,一套薄一点的浅灰色。经中央领导同志审定,给主席穿了浅灰色的那一套。理发师小周则为毛主席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当晚,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和一些首长在中南海“游泳池”,向主席遗体举行了告别仪式。整个过程中,江青始终没有露面。后来传“首长要来”,周围的气氛马上变得严肃、紧张起来。约两小时后,江青身着黑衣,面遮黑纱,出现在大家面前。她冷漠地与大家握过手,什么话也没讲,一滴眼泪也没掉。她在主席遗体旁摆着各种姿势,让摄影师杜修贤为她拍了照,然后就匆匆离开。
遗体防腐处理工作完成后,中共中央决定,从1976年9月11日17日,毛主席遗体要移进人民大会堂,在这里举行群众吊唁、瞻仰活动。
9月11日凌晨3点20分,毛主席的灵车来了。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毛主席遗体走出中南海,来到人民大会堂。毛主席遗体被放在宽大的平担架上,由警卫战士抬着,缓缓走进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遗体在北大厅放定,专家们细心测定周围的温度、光照等。防腐小组的同志,也随着遗体转移到人民大会堂。上午10时许,吊唁活动正式开始。
在人民大会堂吊唁期间,华国锋曾在大会堂福建厅多次召开会议,直接听取遗体保护情况的汇报。负责遗体保护的徐静参加了所有的会议。
她回忆说:第二次会议,气氛就紧张起来,当我提到大厅内温度降不下来,不利于遗体保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时,话还未说完,张春桥、江青就出开了馊主意,要停止瞻仰、吊唁活动,改用照片代替遗体告别等等。如果采取这种办法,势必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显然是不可取的。接着,谷牧、顾明等同志介绍了将进一步采取降温的措施,会议气氛才缓和一些。
事后,谷牧副总理也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时,‘四人帮’破坏得很厉害,他们不时地出难题,制造障碍,要是遗体真的保护不好,他们是要兴师问罪的。其实,兴师问罪倒是小事,如果搞不好,我们这些人怎么向下一代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