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琅岐镇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刘宜春
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九龙工业区10096平方米厂房征收,“啃下” 凤窝村20多户总面积5627平方米的房屋征收,“攻克”近百亩苗圃征收,推进近百座坟墓搬迁,并根据琅岐实际参与研究制定一系列征收补偿政策,进一步规范琅岐土地征收工作,圆满完成预期工作目标,有力保障琅岐环岛路、医院等项目的建设进度……
这是2013年以来,琅岐镇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刘宜春和同事们交出的多张漂亮成绩单。都说征收工作难做,“不分白天和黑夜,没有休息日与节假日,磨破嘴皮子,跑断腿把子。”这是人们对“天下第一难”——征收工作的形象说法。刘宜春,这个奋战在征收第一线的普通镇干部,以一颗为民、亲民、利民的赤诚之心抒写了一个“天花板干部”不平凡的工作经历。
“协议书放一边,先听听老乡的困难”
随着琅岐闽江大桥的建设、建成,“大桥时代”首先带来了大面积土地、房屋、地面物征收。征收工作难就难在平衡各方利益。为能做到平稳征收,土生土长琅岐镇勤耕村的刘宜春坚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算到底”,谁家也不搞特殊。
作为一线征收干部,为了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入宣传征收相关政策,刘宜春跑遍了每个被征收户的家。在琅岐镇副镇长姚兴利的记忆里,为了签协议,刘宜春去每户农户家里的次数平均都不下十次。“因为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而且个性谦和,遇到个别情绪激动的被征收户,他总能在一触即发的时候缓和矛盾,并提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5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67岁的朱祥木如朋友般坐在刘宜春的旁边,早已没有了几个月前的“怒目以对”。老朱一家世代住在凤窝村,环岛路二期进出口修建时,他的房子刚好在红线内。166平方米的房子是老朱的“心头肉”,“1985年建房时,我只是个教师,一个月32元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建房的费用,家里商量后,决定让两个十几岁的女儿先与他人订婚,拿礼金作建房资金。”最初说起房子要征收,老朱气得整夜睡不着觉,患有神经衰弱的妻子则整日以泪洗面。了解到老朱家的情况后,刘宜春决定先缓和老朱一家人的情绪,每日登门成了他的“固定行程”。“把工作暂放一边,先听听老百姓的困难,是我们一线干部必须要做的。”刘宜春说道。
从“吃闭门羹”到被允许进屋,刘宜春的诚意渐渐打动了老朱。“我眼看着刘主任把办公室都‘搬’到了凤窝,信服的同时还是有些心有不甘的。”老朱笑着诉说几个月前的事儿,“测量队进家门,我一遍遍地让他们测算,想得到最精确的数据,现在想来确实辛苦他们了。”解决了征收事宜,刘宜春还自发帮助老朱一家解决了过渡房水电问题,“一条龙”的细致服务彻底让两人成为了忘年交。
为了征收工作 他放弃“中青班”甘愿回乡
在人才稀缺的琅岐岛,每一个干部都被委以重任。除了征收工作外,刘宜春身兼数职,还负责镇上三峡移民、水产等工作。“他做工作的干劲实在让我们佩服!”区下派干部朱鹏飞说道。
2013年,38岁的刘宜春被镇里选送到马尾区委党校参加中青班学习,因为体制问题,他只能是‘天花板干部’,对他来说,这个培养后备干部的机会实属不易。然而刚到党校报到的当晚,刘宜春的手机就响了。“当时刚巧碰上启动凤窝村房屋征收工作,为项目建设打响第一炮,因为宜春的业务强,加之人手不足,我们不得不把他唤回来。”姚兴利说道。
要放弃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刘宜春来说是个“一瞬间”的选择,“姚副镇长打电话来,我立马答应了,也没想太多。虽然房屋征收工作才刚接触,但在此之前,我已经收集了大量资料,学习、了解、读透征收政策,也正待工作开始摩拳擦掌一番。”刘宜春坦言道。
刘宜春的选择不仅遭到妻子的反对,身边的多位要好的同事也都表示惋惜。但当天,收拾好行李的刘宜春便出现在办公室,来不及与同事们寒暄,就埋头扎进了征收动员现场……
如今,再谈起一年前的那个决然的选择,刘宜春的遗憾已经荡然无存,反之增加了不少征收顺利完成后的喜悦,“我从村里走出来,现在能够借工作机会再回到老乡们身边,哪怕是做点小事,也是我做这份工作能收获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