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万粒)“智能执行器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性能、质量有了很大突破,可以与国外产品同台竞技,现在已打入中石油,打破了国外产品在石油石化仪控行业的垄断地位。”8月14日记者在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总工办主任林仁祥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向记者介绍说。
这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用钟表的精密机械加工,来改造传统的仪器仪表行业,独创了一门高精密制造工艺——“多重座标交互定位”。从2007年开始,上润公司投入上亿元,进行二期基建,并从日本、德国和美国购进高端的制造和检测设备。高精密制造技术与高精密制造设备一旦结合,便迸发出超强的精密制造能力。
从2008年至2011年,从中端向高端“升级”的上润,产值以每年约20%的增幅递增,去年产值近10亿元,较2007年二期执行器项目建设前,增长近7成。
如果说若干年前,“创新”还只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那么,如今福州开发区较大的企业都在悄然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华映光电的贴合项目、万德电气的超高效节能电机建设项目,到东南造船厂的2万吨级船台改造、统一企业的饮料生产线扩建……受土地资源限制的福州开发区,鼓励企业在原有土地上技改与创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2005年,开发区便在全市率先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及企业;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技术改造项目扶持资金”,引导促进企业技改;科技三项经费向取得发明专利的企业倾斜等。
创新的动力来自研发人员的智慧。开发区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一旦获评各级技术中心,开发区都给予资金扶持。截至去年,全区已拥有29家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
在鸿发光电有限公司,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福州市光学镜头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里面有研发人员31人。每年,公司拿出3%的营业收入,投入科技研发。至2011年,创新中心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并向国家商标专利局申请了13项发明专利,多项专利已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经过两三年不断推陈出新,2011年,第七版的“网络高清高速球”问世,新产品的性能、外观都有较大改进,很快主导了市场潮流,使企业2011年产值增长40%,出口增长50%。
创新团队不但包含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也外延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囊团”。每年“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区发改局、科发局都会组织企业参加,引进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对技术瓶颈进行攻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密切联系,合作开展核心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上润公司与天津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都有长期的合作;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师大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联合开发“小型化二维条形码解码引擎”项目等。
科技创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开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704.39亿元,其中31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09.92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