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书院概况
龙江书院坐落于琅岐镇龙台村西溪下井边。书院前称潼续洲书斋,又称龙台学堂。南宋初因抗金名相朱倬告老返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隐居龙台,后改名龙江书院。在南宋鼎盛时期又出了一位参知政事林存,兼称驸马都尉,声名鹊起,使之宋末二少帝涉足龙台,百官朝会,共商抗元大计,元军南下追杀,大肆捕掠 皇亲国戚,殃及龙台。龙江书院毁于兵燹之害。至明朝洪武年间,树朱学为国学,书院重新复建,又改为龙台学堂。明末清初迁界,至今遗迹仍在。
龙台村先宋前称:潼续洲,宋代改称龙台、龙江,均为龙台乡名。据宋《三山志》载闽县下辖:合浦里(今闽安镇及彼岸长乐市的闽江两岸);海滨里(今亭江、英屿、琯头一带);海畔里(今琅岐)等。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晋安乡改为晋安东乡,下辖:海畔里;合浦南里;合浦北里;海滨里及扩大福州东门一带。可见宋前龙台乡称渭潼续洲,应该出现在唐朝开元十年(722年),像闽都福州先隋唐时曾也称:闽洲,丰洲,泉州等。籍此迹象表明,龙台乡是琅岐岛最早有人居播迁地之一,是无可争议历史事实。
据龙台朱姓族谱序所载:吾祖属唐宰相朱敬则后裔朱倬(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兼尚书右仆射宰相。朱倬不畏权奸,面圣直谏,随帝亲征。功名成就后,晚年隐居龙台直至卒止,可以表明“龙江书院”始于朱倬兴学之功,朱倬子孙朱仕禄, 朱仕仁绍兴年间同登进士榜, 七世孙朱牧登进士投笔从戎忠心可鉴, 明朱实为囯子监祭酒, 朱宗明子孙三代奇勇无敌镇守台澎累立奇功。另外龙台林氏族谱序中也曾载“龙台边海多山,唯有读书能致士”,“吾祖历宋时簪缨不绝,科甲蝉联,历历可考”。最表现出著者如:存公博学大拜,孔阳公历官宫保;成士者:寅公,子发宫,孔贤公,可行公,觉公椿公,淮公等。英才辈出,指不胜屈。可以看出从“龙江书院”走出了多少仁人志士,儒学英才。这里还不包括梁姓、刘姓、卓姓、陈姓出士者。其中梁氏在宋代是 "父子两状元" "子孙三丞相"后裔, 在大清享有 "无梁不开考"美誉, 可见是龙江书院之功力厚重延续催生历代重学尙举, 入仕商贾多凸现之势,顿使今朝再现昔日武陵之乡盛况。
龙台村珍惜厚重南宋文化历史,现已修复驸马陵园、怀贤亭,使龙台的南宋驸马文化浮出层面。现龙台村正筹建修复“龙江书院”,图纸已付诸设计,并已圈地2.3亩地,建筑面积达365平方,公园附设用地1200多平方。院内置名相馆、名儒馆、名将馆,并展示南宋末二少帝在福州期间抗蒙元,浴血奋战的爱国历史,提高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书院修复后显然激发人们对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陈文龙、陆秀夫、谢枋得,朱牧等爱国抗战英雄气概敬意,将是琅岐古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
琅岐龙江书院筹建理亊会梁敬囯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