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要有综合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慢行系统;福厦泉要建成15公里以上的绿色步行道和自行车休闲观光道。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抓好点、线、面三层次的攻坚突破,今年开展试点,明年全面铺开,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点”就是抓好城乡社区的规划、整治和建设,打造完整社区;“线”包括快线和慢线,快线就是抓好高速公路、过境公路和铁路沿线两侧的绿化和整治,慢线就是抓好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的建设,打造人居环境走廊;“面”就是加强各地的小流域治理,打造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
今年试点工作要求,每个设区市抓两个以上城市社区和一个以上农村社区、每个县抓一个城市社区和两个农村社区;每个设区市抓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每个县抓一条过境公路的绿化和整治;每个设区市加快形成市区慢线环网、每个县抓一条慢线;鼓励每个设区市结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抓好一个小流域治理。
福厦泉建成15公里以上
绿色步行道和自行车休闲观光道
根据要求,绿色步行道和自行车观光道建设的标准为:福州、厦门、泉州建成15公里以上,其余设区市要建成6公里以上,其他县市要建成3公里以上。
绿道应形成独立、与车行分离、不占用现有人行道的慢行系统,选线时要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不得长距离借道非机动车道,避免大填大挖,尽可能不砍树、不移石、不破坏原有生态和景观。
绿道选择居民愿意参加的地段、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城市中心公园、中心商业区、居住社区、公共交通枢纽、大型公关建筑、幼儿园、小学等公共活动节点和旅游节点有机串联,构成慢行交通网络。
绿道出入口休憩点
应统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根据要求,慢道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混合慢道,其宽度、坡度等应满足舒适性和无障碍要求且尽可能成环成网。在满足使用强度基础上,鼓励因地制宜使用本地材料、环保生态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尽量降低成本。
绿道沿线做好绿化花化彩化及景观小品布置,采取各类植物丰富层次,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当地特色、四季常绿的种类,优先选用市树市花。
《意见》要求,应考虑为交通换乘和游客停留留出空地,配置出租车停靠点和公交停靠站,统筹布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在绿道出入口、休憩点设置管理、休憩、环境卫生设施等。休憩点应结合较好的景观点采用港湾式布局,可结合设置健身游乐设施。同时,参照交通标志系统,设置绿道专用的信息、指路、规章和警示标志。
打通、拓宽断头和卡脖子街巷
城市社区实现“五达标三完善”
《意见》要求城市社区实现“五达标”。
外观整治达标:实施屋顶平改坡、平改绿,统一优化提升建筑风格形式。
公共绿地达标:社区绿色形成系统,社区绿地率30%以上,公园绿地指标不少于1平方米/人,乔、灌木栽植面积不低于绿地面积的60%。
道路建设达标:建立与外部联系便捷的路网,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打通、拓宽断头和卡脖子街巷。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市政管理达标:排水系统完善、实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条件的社区力争电力、通信缆线全部下地,实施路灯LED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社区。
环境卫生达标:细化门前“三包”要求,实现主次道路全日保洁等。
此外,为提升社区管理水平,要实现组织队伍完善、社区服务完善、共建机制完善“三完善”。
城乡社区整治
分别实现“六有”和“七好”
城市完整社区规划要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实现“六有”:有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一个社区幼儿园、有一片室外活动场地、有一套完善的市政设施、有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统。
农村社区规划整治要实现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配套设施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七好”。规划要因地制宜,体现村民意愿,形成村规民约;保护历史建筑、整治旧房,做到人畜分离,墙无残壁;合理选择雨水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推行垃圾分拣,进行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或改造,按要求建设水冲式公厕,梳理、规范村庄各种缆线。合理配套公共消防、养老托幼等设施,硬化修整村内主要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