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惊蛰,细雨润物,大地复苏,正是播种的好时节。记者也赶个大早来到琅岐了解春耕情况。
在琅岐镇金沙片区金东农场,记者遇到了一个奇怪现象。偌大的农场竟没有一个人影,唯见一个挨着一个的长条形大棚矗立春雨蒙蒙的田野间。
过了好久才远远看见一名男子背着手,缓缓走来。“咦,最近不是春耕的时候吗,为什么没看到人。”记者好奇的问道。“哈哈,现在用了大棚种植,300多亩地平日里只要10来个员工就足够了,他们都在棚子里哩。”男子乐呵呵的说道。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叫温齐明,是这里的老员工,建农场就来到这里,见证了大棚发展的全过程。 “来,我带你进去看看。”温齐明打开一个大棚的门帘,带记者进去。初春,乍暖还寒,蔬菜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绿油油的菜苗垄垄洼洼,种的齐齐整整,看着极其喜人。“这里种的都是苦瓜,去年十月份下的种,清明就可以收成了。”温齐明弯腰摸着小腿高的幼苗向记者介绍,“记得以前刚刚来的时候还没引进大棚种植,这个季节只能种马铃薯,因为只有它不怕冷。可是不好卖呐,有的马铃薯都烂在土里,怪可惜的。季节不好的时候本都回不来。”
温齐明领着记者一个个棚走过,“看,这块是丝瓜,大棚种出来的丝瓜个虽不大,但是肉特别的细腻。”“丝瓜边上这些块都是番茄,番茄还比较好种,营养价值也高,所以我们种的多。”每一个棚里种的蔬菜的习性,他都烂熟于心,如数家珍般一个个点过去,“这些可都是我们的宝啊,那时候刚刚开始一亩地的大棚要1万8的建造成本,多亏了政府每亩5000多元的补助,要不就建不起来咯。”温齐明摸着大棚,满是感激。“那效益怎么样呢?”记者问到。“今年我们要把去年的老棚全部换成连栋房,三棚改一棚,你说效益能不好吗!”温齐明哈哈的笑起来。
随记者同行的区农发局农业科科长郑其铣说:“我区今年计划在琅岐增设200亩设施农业,其中钢架蔬菜大棚就有100亩。同时,还计划在亭江扩大物联网大棚食用菌种植面积。”
在西瓜育苗大棚里,记者见到了女工“春妹”,她正蹲坐在地上,细心的将育好的西瓜苗一株株移放到边上的筐里。“我是嫁来琅岐的媳妇,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工资翻了翻呢,现在一天将近100元,比以前在老家四川好多了。”“春妹”仰起头,红扑扑的脸上溢满幸福。“刚刚种西瓜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就打电话给他们,一个电话,他们就跑来帮我们解决困难。”“春妹”嘴里的他们是我区的农技人员,针对蔬菜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时的给农户做定植后保温、施肥、病虫害预防等多方面的技术指导。
话正说着,温齐明拎着一兜橘子进来,“来尝尝我们这边出品的蜜桔,可甜。”掌心大的橘子,剥开来,白色的橘瓣尤其诱人,吃起来甜滋滋的。“记得今年5月份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西瓜哟,皮薄个大,都是引自台湾的优良品种。”
回程的路上,橘子的甘甜在记者的嘴里久久不曾散去,内心也一直被琅岐菜农甜蜜的生活前景感染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