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户在收虾
看未来,红光期待展手脚
中午的红光村,小桥流水人家,一条条水泥路宽阔整洁,黄墙红瓦的住宅群和别墅群依次排开。工地、落日、流水、渔船和别墅群,与一水之隔的亭江镇交相辉映,汇成了一幅美景。在这里,马尾新城建设的号角正悄然吹响。
正因为抓紧机遇、扣准脉搏,近年来红光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红光村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解决无房户、紧房户的住房问题,红光村筹资27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多亩的红光新村小区,以成本价卖给村民。

刚建成的红光花园
同时,红光村还借助“华侨村”的优势,广泛发动海外侨胞以及企业家捐资,筹得380多万元,建成了融乡村文化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红光公园,并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建设青年活动中心、村庄水泥路、下水道、“三化”公厕、垃圾固定投放点等配套设施。这些现代化的设施,为琅岐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马尾新城建设棋盘中的一颗重要棋子,红光村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说起省市党代会关于建设马尾新城的部署,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陈起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下一步村里决心以大桥建设和马尾新城建设为契机,做足“大桥、大项目”的文章,掀起加快发展新热潮,把红光村建设成为闽江口宜居宜业、极富特色的度假休闲现代村落。
记者手记
准备好,方能先融入
初冬琅岐,天海蓝蓝。建设马尾新城的号角吹响后,红光村人劲头十足。村民们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梦,融入了几代人的理想、智慧和心血。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一直都在准备着,认真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因为,他们知道——准备好,才能先融入。
采访中,红光村村支书陈起飞、村委会主任陈庸新不止一次说,他们有幸赶上了建设马尾新城的好时代,一定要用心准备,用新突破。他们描述着村里的规划和未来,描述着如何以地理优势、人文优势率先融入马尾新城建设,言语切切,令人振奋。
离开琅岐岛时,记者等了20多分钟才上渡轮,15分钟后抵达亭江返城。而琅岐闽江大桥建成通车后,35分钟将减少到3分钟。这不由让人期待,红光村的准备能早见成效,以崛起之势融入马尾新城建设。
文化广角镜
红光有“三宝”
书法十番肩顶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朋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红光村采访时,记者感受到村里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村里人说,他们有文化“三宝”,那就是书法、十番、肩顶戏。

红光村书法艺术薪火相传
书法艺术薪火相传
红光村出了2个国家级书法家、2个省级书法家、6个市级书法家,这在全国可能都是罕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就出自红光村。
26日10点左右,红光村村委会涌进10多个孩子,小的不到5岁,大的也就15岁。这些孩子是来听陈奋文讲课的。陈奋文的来头可不小,他是陈奋武先生的胞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奋文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自己主要在福州发展,书法作品也基本是在福州完成,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到红光村教孩子们写字。
“红光村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老老少少都喜欢书法。一直以来,家家户户门口贴的对联,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写的。”陈奋文说,作为红光村的一员,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教孩子们学习书法,让书法艺术在红光村薪火相传。

“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受热捧
随着手持安南伬鼓的红光村村民陈再铿一声吆喝,低沉有力的鼓声“咚咚”响起,云锣、大钹紧随其后,笛、箫、扬琴、二胡等其他乐器也齐齐跟进,霎时间,红光广场上空响彻欢快的旋律,很多过路的村民看到这热闹非凡的音乐盛宴,纷纷驻足享受。
“表演队什么人都有,最多的是农民,还有退休教师、专业演奏者、殡仪服务者。”今年63岁的陈再铿是这支十番表演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队员们都是因为喜爱十番这种传统音乐,才聚集到了一起。
琅岐镇党委宣传委员王定国介绍 ,陈再铿带领的这支十番表演队,经常在镇上举办公益演出,今年国庆节期间,他们还应邀到马祖表演。“每到一处,马祖人民都很热情地为我们鼓掌,不少老人还说‘这声音听着太亲切了’。”陈再铿说。

肩头戏表演
肩顶戏成两岸文化交流品牌
26日,是红光村村民陈庸坚的58岁生日,听到记者想采访肩顶戏,原本正忙着招呼客人的他,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说到激动处,他干脆找了块空地跳了起来。
何为琅岐肩顶戏?这是融高跷、闽剧、杂技、伬唱于一体的戏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红光村村民最引以为豪的民俗文化表演,近年来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影响不小。琅岐镇因此还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肩顶戏)之乡”名录。
陈庸坚从25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肩顶戏,他所在的表演队现已发展到30多人。“早在20多年前,琅岐的肩顶戏就很流行,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等活动,都会有人表演肩顶戏,在边上看得多了,自己再请教几个‘老把式’,慢慢就学会了。我见过最厉害的人,可以一次顶起5个小孩。”陈庸坚还很自豪地说,他们还参加了好几届的“两马同春闹元宵”音乐焰火晚会民俗表演,看到台下观众鼓掌喝彩,他们也很高兴。
农村致富经
有了合作社 致富不用愁
早就听说红光村的养殖业不错。26日上午,记者来到村里一家对虾养殖场,一辆装满虾的小货车刚刚开走。“这段时间我们陆陆续续都在捕捞白对虾,今天上午收了将近500公斤,收入有17万元左右。”养殖户陈奋秦告诉记者,今年白对虾每公斤30元左右,预计利润比去年增加30%左右。
利润增加,缘于红光村的养殖合作社。红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要武介绍,过去村里的养殖户们各自零散养殖,遇上什么问题,自己找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产品产量较低,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很难进一步提高效益,有些“疑难杂症”无法解决。针对该难题,村委会找到养殖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商量,于2009年成立了新兴合作社,养殖户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家”。
“合作社将‘单打独斗’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发展养殖,变小为大,变分散为握拳头,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主席、养殖户之一的陈庸秀告诉记者,合作社为养殖户们提供各种养殖技术,帮助考察市场和联系买家;每季度大家开个交流会,交流养殖经验和问题;如果养殖户突然遇到大疑难,合作社也会召集一些养殖户集思广益,解决不了便立即联系水产局的专家检测样本、寻找对策。
合作社为养殖户带来了好处——既避免了购苗时相互抬价、销售时相互压价、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的不良局面,又大大增加了个人收入。陈庸秀说:“今年,我们还在部分养殖户中推广无用药养殖,养殖成本降低了50%,而产品质量提高了,更受市场欢迎。”
红光村简介:
红光村地处马尾区琅岐镇中西部,紧靠琅岐轮渡码头、客运站,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该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村民780户,人口2441人,旅居海外侨胞1000多人。近年来,红光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被确定为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点,先后获得马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福州日报记者 刘复培 温海龙 何海铭 陈茜茜 林蕾 王元锴/文 叶义斌 池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