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山水画绘就世纪新“山河颂”
——江爱松书画艺术研讨会在榕举行
通过融汇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于一体,创新的金碧山水画唱响新世纪的“山河颂”。日前,由福建海天书画院主办的“江爱松书画艺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画院院长陈济谋、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守杰等诸多文艺界人士出席了研讨会。中央电视台《写意人生》摄制组也专程来榕拍摄江爱松专题纪录片,全面展示国画大家江爱松的绘画情缘和创作成就。
融汇中西辟蹊径 千山金碧歌盛世
研讨会现场展出了江爱松的多幅书画作品,他那融合了西方油画“重色、重形、重彩”的创新金碧山水画,引得与会者赞叹不已。与会艺术界人士围绕江爱松先生的艺术观念、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对其作品的创作题材、表现技巧和艺术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和诠释。
江爱松先生初期专注油画创作,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并以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道路,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求新之道”。他将早期所学到的光学、透视学、空间、色彩理念融入传统的笔墨线条,将西画的构成理念融入哲学的矛盾与统一、易学的阴阳开合原理之中,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将中国山水的博大和峻伟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爱松的作品《山河颂》,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绵延逶迤,大气磅礴,笔墨清润;深深的沟壑与倾泻而下的清泉,幽奇与浑厚相映成趣,隽逸妍雅,令人萌生亲临的游兴。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则用留白手法表现气韵生动的浩渺波涛,水面上皴染的金色不仅真实再现黄河的“沙卷狂涛”,收千里于咫尺的金碧重彩更像铿锵有力的雄壮《黄河曲》,流动着一串串华美的音符。
在东方意境和西方理念结合的创新道路上,江爱松沿着新金碧山水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用高雅堂皇的新金碧山水画奏响盛世的新“山河颂”。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来文评价他的作品“融汇东西,在技法层面上呈现出成熟的学术语言和绘画风格”。
纵情山水成一派 师古师今师自然
大山大水容易引人入境,以山水为题材的画卷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如江爱松这样能刚柔相济的画出这些大山大水,并且给人一种洗涤心灵美感的画家却为数不多。
如果说画中的大气磅礴是江爱松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那么画中的细腻笔触就是他性格的平面诠释。福州市文联副主席、画家武夏红评价说:“江爱松的画既有大场景的恢弘,又有诗歌般的飘逸雅致。丰富、奔放、多彩的画面像水一样缓缓流出,让人心生住在画中的向往。”
江爱松主张“师古”:“山水画要出新意,离不开传统,传统的精神不能丢。”习山水画之初,他拜古人为师,埋头临习古画,从魏晋风流到唐宋遗韵。他的画中,既看得到北宋山水的凝重与气势,又看得到南宋山水的灵动与虚静。师古的同时,江爱松亦乐于“师今”。正如大画家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精神不能丢,但旧的表达方式和工具意识,还需适应新的时代。江爱松觉得,年轻艺术家活跃的思维能力、新颖的绘画理念和艺术胆识,常给予他时代的灵感和启迪。此外,“大自然”是江爱松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每年都要抽出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外出采风。他认为:“直接参与自然现象的运转变化,方可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苦心人,天不负。数十年痴迷于山水艺术的江爱松,以天赋为纸,执着为墨,绘就了艺术道路上的新高峰。他多次成功举办画展,好评如潮;他的诸多佳作被国家图书馆、美术馆、研究院,美、英、法、日、意、加等驻中使领馆以及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等珍藏。作品编入十余部艺术典籍,荣获国家人事部艺术人才研究会“当代中国画艺术杰出人才奖”、国家文化部文艺中心“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11年1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四大经典国画大家》,江爱松位列其中。
从继承传统文人画侧重恬淡情趣的田园风光,到吸收西方现代艺术重色、重形、重彩,再回归到东方意境和情趣,江爱松的山水画之路攀越了一座座高峰,但还不是终点。江老说,他仍在继续探索和实践,致力追求一种“静”与“净”的东方意境和“真”与“幻”的西方理念,创造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活力的山水画。
江爱松 1943年生,福州琅岐岛人。
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州画院专职画师、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