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有正月“迎神”的传统习俗。琅岐游神活动一般安排在春节过后(从正月初十开始)。琅岐各乡的游神场面非常浩大,程序相当复杂,简直形成了独有的“游神文化”。
游神是道教活动的一种。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所以道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又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一方水土一方神,琅岐岛每个乡村(境份)都供奉有“地头神”,如闽琅镇下岐乡供奉“金奇尊王”、上岐乡供奉“昭烈尊王”、衙前乡供奉“通济尊王”,这三乡又共同供奉着“东岳泰山王”和“临水夫人”。琅岐其他乡村也都供奉有地头神,如金砂乡“安民王、惠民王”;海屿乡“齐天大圣”;吴庄乡“灵石二尊王”;后水乡’白马尊王‘;云龙乡“刘菊尊王”等等。
每位“地头神”(大王)出游前两天的夜晚都要先进行“小巡逻”和“大巡逻”。所谓“大小巡逻”,就是清道,先请出大王麾下的“将军”、“总管”、“太子”巡视地方,回避肃静,为大王出驾作准备。
大王出游前一夜要在庙宇殿堂进行 “离座”和“更衣”仪式,这个仪式很肃穆,也很神秘,小孩与女人是不能参与的。
大王出游当天中午要举行盛大的“踩街”活动(俗称溜街),表示庆贺。踩街以“高照”(写着地头神名讳的大灯笼)引导,大锣大鼓开路,紧接着是“敬神如神在”、“回避”、“肃静”等木牌;装扮成“孩仔”(大头娃娃)、“小弥勒佛”、“济公”、“保长公婆”等众多面具的人物,会同大王的“部将、总管、太子”等倾巢出动,浩浩荡荡。踩街队伍穿插有民间文艺节目“走高跷”、“划旱船”、“肩膀戏”、“十番伬”等表演,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好生热闹。队伍绵延数里,沿途观众(信士们)焚香烧纸钱,大放鞭炮,大声喝彩,以示虔诚迎驾,煞为壮观。
夜幕降临,大王才跚跚登场。每位大王均由四位年轻力壮的信男抬着,左右信士簇拥着、吆喝着,抬杠到各处(过去是各家各户,现在几家几户联合)享用神宴。神宴非常丰盛,供祭品相当丰富,全猪全羊,山珍海味,四季水果,还有摆设古玩花卉,应有尽有。在供祭过程中有道士念念有词,祈求大王保境安民,信男信女则焚香顶礼膜拜。拜祭结束,大烧纸钱,大放烟花爆竹,震天动地,迎神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游神虽然迷信的色彩比较浓厚,但是表达了劳动人民庆贺盛世丰年,祁求新年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确实增添不少喜迎新春的热烈气氛。再说道教主张“扬善惩恶”和“仁爱兼容”, 它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都有很深的影响,对於現代人类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这种宗教式的活动人们不可一味地反对摒弃。当然我们应该提醒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非常注意活动的安全,防止因燃放烟花鞭炮引发火灾或发生其他非常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