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最早把毛泽东诗词介绍到全世界的,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最早的研究者则是出生英国的美国著名作家、诗人罗伯特·佩恩。
1946年,罗伯特·佩恩曾访问延安。据佩恩的记载,我们见到了毛泽东对外宾惟一一次肯定自己诗词的谈话———他与佩恩谈到《沁园春·雪》时说:“啊,那是一首好诗。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而且还有其他事。”佩恩问:“其他事是指什么?”毛泽东回答:“有很多呀!你想想看,这首诗是何时写的。那时社会很有希望,我们信任大元帅(指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停顿一会儿,毛泽东又像往常那样说:“我的诗很粗糙,你可别上当哟!”
一般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在1945年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去重庆谈判时,“真正看到长城内外和更好地看到大河上下”而修改定稿的。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莫斯科途中的火车上,在途经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原的几个日夜中,毛泽东曾对随行的翻译、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到自己战争年代的写诗动机,感慨地说:“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种严峻的现实。”他沉思地说:“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但却是一片真诚,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
显然,毛泽东所不满意的,不是自己真正写不出诗来,而是担心自己失去了写出好诗的环境———斗争的压力和乐趣。这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