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99号的一处工地正中央,有一座复古的老房子,附近有几口炉灶、大锅,还有一大堆装着白醋的瓶子……可别以为这是在聚餐。这老房子极有可能成为三坊七巷修复的“样板房”,其中包含了许多福州古代建筑工艺,比如用大锅熬糯米浆,用来夯土墙,用白醋来溶解涂外墙的乌烟灰等等。
据介绍,老房子由福州琅岐古建筑队所承建,是一处古建筑实验基地,经过6个月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了。数日后将由专家验收,一旦通过,三坊七巷的文保单位都将采用这些工艺进行修复。昨日在现场,琅岐古建筑队的负责人董卫国从每一个细节向记者“解剖”了这座“样板房”。
墙体
材料:泥土、碎瓦片、海蛎壳灰、糯米浆
特点:冬暖夏凉,牢固、寿命长,还能防震、防噪音
老房子有六七米高,总面积六十多平方米。专家介绍,老工艺讲求原料的纯天然,它历经数百年不变质,这为文物的延年益寿提供了保证。而如果用水泥,不到100年就会风化变质。为了掌握这些老工艺,古建筑队还特意向七八十岁的老人请教。
都知道福州的老房子冬暖夏凉,这要归功于高高厚厚的“风火山墙”。这些墙都是夯土墙,不仅墙体较大、牢固、寿命长,还具有防风、防火、防震、防噪音等优点。
“土墙的原料可不是现代建筑用的钢筋水泥。”专家把记者带到了“糯米浆桶”旁介绍道,墙体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由泥土、碎瓦片、海蛎壳灰、糯米浆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泥土分为两种,一种是农田地下半米深的生土,另一种是耕种层下的熟土,两种土各占一半。糯米浆带黏性,在夯的过程中增加墙的坚固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原料。为了准确地称量每种原料的重量,施工过程中还用上了磅秤。
原料准备好后,接下来就是夯土墙。记者了解到,夯土墙共有木柱和竹绳夯土墙、木卡夯土墙、连体夯土墙三种方法。
记者在墙上看到,墙内外都有一圈竹绳。专家说这就是木柱和竹绳夯土墙法,就是在夯墙之前,用竹绳分别套住柱子,固定夹板,确定墙的厚度。木卡夯土墙法则是直接把大的夹板固定在墙上。这两种方法做出来的墙体中还砌进了砖块。而另外一种连体夯土墙做法,是只有土墙没有砖的。
用老工艺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夯墙为例,它的人工成本比用水泥、砖块砌墙要高出好几倍。
外墙
原料:毛竹制成的乌烟灰、白米醋、海蛎壳灰
特点:长时间不会隆起、剥落
古时候三坊七巷的外墙呈黑色或灰色,简单又古朴大方。刷墙的材料也十分特别,在现场记者看到几桶呈糊状的黑灰。原来这就是白醋泡上乌烟灰后用来刷外墙的材料。乌烟灰是用毛竹烧制而成的,技术人员介绍,乌烟灰无法溶解在水中,要用白醋泡48小时才溶解,所以施工现场出现了几十只醋瓶子。
在房子内部,记者看到一堵墙刷上了白灰。专家说,这些白灰其实也不简单,是由海蛎壳烧制而成的,通常叫壳灰。它的优点是,长时间都不会隆起、剥落。
地基
材料:木桩、条石
特点:地基打得深,比石头更牢固
“样板房”的地基用的是木桩。专家说,由于福州三坊七巷街区原是冲积平原,地下多淤泥,属软地。古建筑队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原先老房子的基础都是用木头打桩。
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不能在数百年老建筑的修复中使用,那么为什么不用石头打地基,而要用木头打地基?文史专家介绍,条石往深处打很容易断裂,根本打不深,所以用木头。木桩打好后再铺上条石作基础。几十年前,专家在白马河发现,河岸的护坡也是上百年前用木桩固定的,虽然河水长年浸泡,但仍旧坚固。此次“样板房”地基打下的是长达3米的杉木,在泥土中,它也能长时间完好保存下来。
墙头雕塑和彩绘
原料:糯米浆、鸡蛋白、海蛎壳灰、矿物质原料
特点:牢固,经得起风雨冲刷而不褪色
“样板房”墙头的雕塑十分古朴,有花鸟、山水、人物等造型。这可不是用石头、木头或石膏雕出来的,而是用糯米浆、壳灰、鸡蛋白等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后雕成的。糯米浆本已使得灰塑十分坚固,加入鸡蛋白后更坚固了。技术人员不肯透露具体的配比,说是“独家秘方”,要是被别人掌握就没独创性了。
此外,墙头的彩绘也不是用化学颜料,而是用矿物质原料铁红、铁黑、铁绿、铁黄等研磨而成,再加上特制的胶水。比起化学颜料更能经得起风雨冲刷而不褪色。(记者 关永辉 李熙慧 黄孔瑜 林晶 文/图)
|